運動休閒產業之車輛利基產品探討

作者:
定價: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出版類型:
所屬領域:
瀏覽次數:

加入最愛
受運動休閒風氣影響生活型態改變,交通工具角色隨之改變,如登山車、SUV車的風行皆為相關實例。本研究嘗試探索因應該生活型態轉變所產生之利基產品,並分析該市場目前狀況與廠商進入之建議。

一、高爾夫球車

1.市場概況:2003年全球高爾夫球車(含功能車等在內)市場規模約11億美元。美國為全球最大市場約佔總市場比率70%,預計至2013年,美國市場將縮小至60%,主因為球場漸以租賃球車代替購買。

2.高爾夫球車市場有走向個人化之趨勢,由於具有移動方便、機動性高等特性,高爾夫球車逐漸成為社區附近短距離移動工具。由於美國法規鬆綁,愈來愈多的地區准許高爾夫球車開上一般道路,使高爾夫球車之On-Road使用合法化,個人用途成為高爾夫球車之發展趨勢。此外,社區車輛(Neighborhood Vehicles),亦為高爾夫球車之發展方向,與高爾夫球車相同,NEV車為密閉式,造型具現代感,擁有空調以及防結冰裝置,並配有CD Player、天窗等,最高速度與高爾夫球車相去不遠。

3.台灣自60年末期發展農用機械,並以此為基礎切入代步車領域,至今成為全球最大電動代步車製造國家,2003年產值達新台幣70億元。由於綠色能源車輛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本研究以為電動高爾夫球車可以做為電動代步車業者之切入機會;尤其高爾夫球車體積大、行駛距離短,對於電池要求相對較低,技術層次與代步車接近,輔以台灣豐富電動代步車製造經驗,可於原有技術基礎上多角化經營發展,並與電動代步車共用行銷通路推廣。

4.高爾夫球車領導廠商為Textron Inc、Ingersoll Rand Inc與Yamaha Motor,合計共佔90%市場比率,3大廠均看好多功能車輛(Utility Vehicle)及社區電動車(Neighborhood Electric Vehicle,NEV)之發展,並以產品多角化之策略經營。

5.台灣廠商發展策略:國外大廠將重心移至多功能車產品,正提供我國業者切入機會,國內廠商可利用國外大廠從事產品轉型,尋求高爾夫球車代工機會,以OEM方式打入市場,培養電動車輛製造實力,再逐漸將觸角深及多功能車及NEV領域。

二、ATV

1.市場概況:2003年全球ATV市場規模約97萬輛,2004年可望突破110萬輛。展望2005年,雖然2004年第4季起可能因美國景氣反轉向下影響全球需求,但就長線而言,由於人們對於休閒運動的喜好,整體ATV市場需求並未減少只是延緩,2005年可望維持110萬輛之需求量。由於ATV構造與機車雷同,國內廠商進入轉換成本低,輔以原本機車所建立之銷售網絡,為可切入之良好機會。

2.國外製造商概況:領導廠商為Honda、Polaris及Yamaha,2003年合計約80%市場份額,產業集中度相當高。競爭態勢方面,雖然Honda仍居市場龍頭地位,但近年來面臨Polaris與Yamaha的挑戰,Honda市佔率節節下降,2001年美國市場佔有率為32.7%,2003年已下降至約25%,而Yamaha與Polaris則分居第2及第3名。

3.各廠發展策略:本田採由下往上的方式發展,再以汽車技術帶動了機車生産,以成本控制佔價格優勢;Yamaha採由往下發展,鎖定運動系ATV並以高階產品為目標,建立新市場區隔,Polaris鎖定多功能系市場,並利用媒體將其產品塑造剽悍強壯的形象。

4.ATV市場發展趨勢:由於ATV為運動休閒產品,大排氣量之ATV將成為時尚品味象徵,而多功能系產品將更為明確分割;小型ATV方面,由於二線廠商全力突圍,市場競爭加劇,低階產品訂單釋出態勢確立。

台灣廠商發展策略:隨著歐美先進國家生活型的轉變,機車功能從交通運輸轉向休閒甚至賽事,機車廠商亦需掌握市場變遷,藉由賦予新功能才能有效創造需求;廠商發展策略為:創新創造需求、品牌創造價值、賽事創造品牌。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第二章 台灣機車產業概況
  第一節 台灣機車產業概況
  第二節 運動休閒風氣帶動生活型態轉變
  第三節 因應運動休閒風氣之車輛利基產品
第三章 高爾夫球車篇
  第一節 高爾夫球車產業發展緣起與定義
  第二節 國內外高爾夫球車產業發展現況分析
  第二節 電動高爾夫球車關鍵技術分析
  第四節 產業競爭力分析
  第五節 台灣廠商之機會與挑戰
第四章 全地型車(All Terrain Vehicle,ATV)
  第一節 ATV車定義與產業發展緣起
  第二節 國內外ATV產業發展現況分析
  第三節 國外法規介紹
  第四節 全球ATV產業發展趨勢
  第五節 台灣廠商之機會與挑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圖目錄=====
圖1-1 運動休閒車輛分類示意圖
圖1-2 研究方法與架構
圖1-3 研究流程
圖2-1 台灣機車產業上下游關聯圖
圖2-2 台灣機車產業廠商地域分布圖
圖2-3 台灣機車歷年內外銷推移
圖3-1 Pargo Golf Car
圖3-2 電動高爾夫球車技術關聯圖
圖3-3 電動高爾夫球車銷售地區比重圖
圖3-4 1998~2004年美國高爾夫球場興建數量圖
圖3-5 美國高爾夫球車租借率分佈圖
圖3-6 社區車輛NEV外型圖
圖3-7 加州NEV每趟(單程)行駛距離分佈圖
圖3-8 加州NEV使用者年齡層分佈圖
圖3-9 加州NEV使用地區分佈圖
圖3-10 1993~2003年Club Car營收狀況
圖3-11 Club Car多角化產品比重分佈圖
圖3-12 Yamaha Motor電動產品事業部各類產品銷售比重圖
圖3-13 Yamaha Motor歷年高爾夫球車銷售額
圖3-14 美國高爾夫球車行駛管制演進圖
圖3-15 加州零臭氧區與未限定區示意圖
圖3-16 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效率比較圖
圖3-17 電動車輛產業關聯圖
圖3-18 他激式與串激式直流馬達比較圖
圖3-19 電動車輛產業套用在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矩陣
圖3-20 產品生命週期圖
圖3-21 因應成熟期產品發展其它利基產品示意圖
圖3-22 國內發展高爾夫球車展望與目標
圖4-1 第一部ATV車-ATC90
圖4-2 ATV零組件介紹
圖4-3 燃油系統
圖4-4 ATV技術關聯圖
圖4-5 ATV價值鏈
圖4-6 全球ATV市場規模推移
圖4-7 美國市場ATV保有量推移(依排氣量分類)
圖4-8 歐洲ATV市場規模推移
圖4-9 2002~2003年美國ATV市場佔有率推移
圖4-10 Polaris 6輪式ATV
圖4-11 Polaris之ATP/載貨平台可升降卸貨
圖4-12 E mark申請流程
圖4-13 農業用ATV/休閒用ATV
圖4-14 美國ATV意外受傷人數推移(依排氣量分類)
圖4-15 Honda的3速AT機構示意圖
圖4-16 小型ATV之五力分析
圖4-17 中大型ATV之五力分析
圖5-1 紐約期貨交易所原油走勢圖(2003/8~2004/8)
圖5-2 機車產品價值示意圖
圖5-3 微笑曲線示意圖
圖5-4 電動車輛發展策略示意圖
圖5-5 ATV產業發展策略示意圖


=====表目錄=====
表2-1 台灣機車產業體系
表2-2 台灣歷年機車保有量推移
表3-1 加州與亞利桑那州對Golf Cart之定義
表3-2 美國交通部對高爾夫球車定義之分類表
表3-3 高爾夫球車相關車種定義表
表3-4 高爾夫球車與相關車種依用途分類表
表3-5 1998~2004年美國高爾夫球場數量變化表
表3-6 各地區高爾夫球場球車租賃比率表
表3-7 電動高爾夫球車與燃油車之維護比較表
表3-8 NEV及替代品之價格比較表
表3-9 E-Z-GO產品線分類表
表3-10 美國各州高爾夫球車可行駛路段表
表3-11 高爾夫球車使用電池及燃油引擎之特性比較表
表3-12 美國USABC對電動車輛電池性能需求的開發目標
表3-13 電動車輛相關電池性能比較表
表3-14 各類使用於電動車輛馬達之特性比較
表3-15 電動車輛功率需求與馬達種類
表3-16 台灣發展電動高爾夫球車SWOT分析
表4-1 ATV車分類
表4-2 主要品牌產品線(以排氣量區隔)
表4-3 2003年美國市場各排氣量級距佔有率
表4-4 美國市場ATV主要銷售區域
表4-5 2005年川崎重工公司ATV產品線
表4-6 2005年鈴木公司ATV產品線
表4-7 台灣ATV廠商產品
表4-8 合騏公司歷年營益比率(2002年第2季~2004年第1季)
表4-9 中國大陸主要廠商ATV產品(以排氣量區分)
表4-10 3大廠牌功能系ATV一覽表
表4-11 3大廠牌運動系ATV一覽表
表4-12 3大廠牌青少年系ATV一覽表
表4-13 2003年美國ATV消費者背景資料
表4-14 台灣ATV產業之SWOT分析
表4-15 美國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局ATV排放檢測未通過名單
  • 第一章 緒 論
    7 頁 / 0 元/點
  • 第二章 台灣機車產業概況
    11 頁 / 0 元/點
  • 第三章 高爾夫球車篇
    45 頁 / 0 元/點
  • 第四章 全地型車(All Terrain Vehicle,
    61 頁 / 0 元/點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 頁 / 0 元/點
  • 第六章 附錄
    3 頁 / 0 元/點
分享至 : 用LINE傳送
上一則
2004/9/9
台灣基因改造作物產業發展建議
下一則
2004/9/9
中草藥產業年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