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iPSC新動向-臺灣發展現況與機會
作者:王意婷
定價:免費
出版單位: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出版日期:2020/10/13
出版類型:產業評析
所屬領域:生技製藥
瀏覽次數:1799
加入最愛
摘要
多功能誘導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研究最早開始於2006年,由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教授率領的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透過慢病毒載體,將4個轉錄因子轉入小鼠胚纖維母細胞中以進行基因重新編程,誘導纖維母細胞成為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這些細胞即為可自我更新及分化成各類型細胞的iPSC,並於2007年成功於人類體細胞進行iPSC誘導編程的工作。因iPSC非胚胎幹細胞,倫理道德爭議小,且可誘導分化成多種特定的細胞,除可提供人類特殊疾病研究外,以iPSC為細胞來源之細胞治療、藥物毒理篩選及藥物開發等多元應用發展,隨著iPSC編程技術及相關研究不斷精進,在各項領域漸顯重要。
內文標題/圖標題
一、iPSC多元應用,於藥物毒理測試及疾病模式平台已有產品上市
二、臺灣iPSC雖於導入階段,但已朝多面向應用發展
三、朝向新編程方式、建立特殊疾病模型與異體細胞治療發啟動臺灣iPSC產業新頁
圖1 2019年iPSC市場分布狀況-依分化的細胞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