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傳產再出發—紡織業產業發展策略新思維

作者:
定價: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出版類型:
所屬領域:
瀏覽次數:
評價分數: 1人評價/4.0分

加入最愛
紡織產業曾是台灣最大創匯產業,對於經濟及社會均帶來極大貢獻,然而受到國際情勢影響,包含紡織品配額取消、區域整合形成、新興國家崛起等情況,並隨著國內紡織產業生產條件轉變,下游產業不斷外移,使得台灣紡織業昔日吸納眾多就業人口之功能已逐漸失去,甚至給予外界「夕陽」的衰落印象。如今,台灣紡織產業面臨策略轉型再出發的關鍵時刻,掌握此關鍵時刻可能化危機為轉機,更有機會蛻變為具有高附加價值、高競爭力之蓬勃產業。因此標竿韓國紡織產業的企圖與突破性作法,並描述紡織產業創新經營模式個案,且探索台灣紡織業在新興市場的機會,最後擬定建構台灣紡織業發展策略與核心競爭能耐相關作法,盼能提出紡織業發展之創新思維供各界參考。

一、他山之石:韓國紡織產業的企圖與突破性作法

韓國紡織業的發展主要呈現四大趨勢:(1)產值、出口金額走低;(2)出口兩極化趨勢;(3)貿易順差縮減;(4)平均出口單價持續上揚。2007年,韓國政府指出對紡織業的兩大評價:一是國內市場在世界服裝所占的比重僅達1.6%,服裝企業規模小;二是缺少有世界影響力的服裝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代台韓紡織業面臨的課題相似。然而,韓國政府有較多元和積極的策略與作為。1999~2003年的「米蘭計畫」(Milano Project)為針對大邱(Daegu)紡織業的一項全面性規劃,後續2004~2008年的「後米蘭計畫」(Post Milano Project)則側重在「軟性」基礎建設面。2005年韓國政府制定「2015年韓國紡織成衣工業之未來展望(Vision)以及發展策略報告書」,2007年通過「服裝產業知識基礎化戰略」。綜合上述政策的發展,韓國政府的策略思維與政策脈絡和重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項:(1)紡織/服裝業可發展為「新成長動力產業」;(2)結合科技、品牌、設計的多元輔導政策:強調技術融合,並輔導韓國品牌、設計師走向國際;(3)產業轉型結合地方產業聚落、都市更新。
另一方面,「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Korea Federa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ies, KOFOTI)為紡織產業的主要促動者。東大門的時尚產業聚落(Fashion industry cluster)和韓國代表性自有品牌的發展,更展現韓國在發展紡織業的突破性作為。輔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帶動韓國紡織業產值。
韓國紡織業邁入以結合「技術」、「時尚」、「品牌」為主的第四代T&F,主要的助力在於產業內技術的開發:高科技(High-tech)、樂活(LOHAS)、智慧型(Smart)、新科技(New Tech)。因此在第四代T&F的發展下,2015年的願景將以向前推進韓國紡織業的出口排名,和發展世界知名時尚品牌為主。
最後,歸納出韓國紡織業的三項突破性作為,以茲提供台灣在發展紡織業相關政策參考。(1)重視設計、時尚、行銷,並進軍國際舞台,以開拓中國大陸為主的新興市場,甚至於部分先進國家(如日本)市場;(2)重視與追求技術融合;(3)東大門時尚產業聚落的概念以及大邱結合地方產業聚落的發展模式。

二、尋求轉機:紡織產業創新經營模式個案

長年以來,紡織產業已發展成為成熟型的產業,競爭十分激烈。如此勞力資本密集的紡織產業,在台灣勞工薪資水準上升的情況下,廠商產生逐「成本」而居的情形。然而,一味追求低廉的勞工成本之餘,紡織產業是否還有其他的創新經營模式,可以為台灣企業創造價值?透過網際網路興起所帶來的各種創新經營模式的出現,及全球化的思維觀點,本研究將以來自歐洲、美國及日本的三個個案為例,逐一說明當前紡織產業新興的經營模式,並分析個案的經營模式及成功關鍵。
第一個個案是近年來在西班牙崛起的全球品牌—「ZARA」,以ZARA為首的Inditex服飾集團,正以極快的速度在全球複製自己的成功經驗,切入全球各地的成衣市場,其運用大量的IT技術,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進行全供應鏈管理,營造出「快速時尚」(Fast Fashion)的新風潮。
其次將介紹以Web 2.0概念為基礎所建構的T恤品牌—「Threadless」,由兩名美國年輕人所設立的T恤公司,透過網路會員的自行創作、投稿、評價…等網路機制的運作,及大量售後行銷活動的操作,提高消費者與企業間的互動深度,消費者儼然成為產品價值創造的提供者。
最後回到具有歷史悠久的木棉紡織產業,日本伊勢地區碩果僅存的「臼井織布」公司具有百年的歷史,傳統老店透過與「SOU‧SOU」公司的結合,將高級的伊勢木棉結合現代的設計感,突破以往產品的型態,從和服、作務衣轉為居家生活用品,並販售布匹原料讓喜歡自己動手做的消費者使用。
透過三種不同類型的個案經營模式介紹,內容涵蓋從「現有產品在現有市場中經營」,到「進入新市場、推出新商品」,或是「轉為多角化經營」等幾種主要的類別,其中的創新議題包括:垂直整合、分工專業化、售後行銷、全供應鏈管理、Web 2.0與體驗行銷…等,藉由此類案例的探索,期能為國內紡織業的創新再造,提供拋磚引玉的建言。

三、迦南美地:台灣紡織業在新興市場機會探索

隨著全球化經濟活動的勃興,新興市場由於經濟崛起而國民消費力大增,對於民生消費如食品、紡織等商品需求也大幅增加。其中紡織業過去長期以來即為維繫台灣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未來除持續發展核心價值,透過各項資源之整合,開展創新應用或新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之外,更需掌握及利用新興市場開創新商機,讓台灣紡織產業不斷成長發展。本研究針對新興市場之中國大陸與印度,探究其市場現況、消費型態結構,並從台灣紡織廠商成功在新興市場布局和經營模式之案例中,找出台灣廠商可能的商機方向。
預期中國大陸之成衣消費市場2010年約可達到1,500億美元,將超越日本主導亞洲市場,消費力不容小覷。中國大陸自2008年起,將進入紡織品市場內需時代,預期五個重要市場商機:(1)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預計將帶動體育服裝及相關需求大幅成長;(2)女性消費力大增,預計女用服飾將維持穩定高成長;(3)2007年中國大陸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將為嬰兒服飾業迎來黃金期;(4)城市化趨勢持續,商務服裝需求大,預估襯衫或西裝之銷量將巨幅成長;(5)傳統批發市場解體,大型分銷流通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後勢看好。
印度一般成衣市場現況則有幾個特點:(1)相較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尚低,鄉村市場仍是銷售主力;(2)對價格敏感,但品牌意識及時尚設計敏感度開始興起;(3)零售業利潤高,年均成長率在30%以上;(4)大型賣場漸成氣候潛力大;(5)專賣模式前景看好;(6)國際品牌紛紛進駐。
台商利用過去承作代工的經驗,已建立良好的供應鏈體系與成本管理能力,成為供應新興市場年輕、善變的消費品味的堅實基礎。從許多廠商發展案例中,可看到「代工→代工設計兼代銷→品牌/通路」或者「OEM→ODM→OBM」的經營發展模式,例:台南企業Tony Wear主打城市商務男裝、鞋類達芙妮的「優質平價」策略、寶成成為國際名牌的指定代銷公司。此外,新興市場成為品牌處女地,台灣在地品牌也有機會成為國際品牌,如:麗嬰房。

產業用紡織品也積極對應新興國家汽車、建築應用市場的快速成長需求,如遠東紡織全力發展在汽車簾布、營建等應用的高強力聚酯,產能一開出來就帶動其股票大漲。另外,對應新興市場的跳躍性消費及全球暖化、健康樂活等全球化議題,標榜降溫、抗菌等功能的高機能性紡織品與綠色環保產品商機大,宏遠即是成功典範。
目前全球企業或爭相利用新興市場資源,或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預期紡織業未來將朝向品牌耕耘,及以併購或結盟手法擴展通路。台商如要掌握此新商機進行企業升級或成為品牌商,除了設計與品牌行銷能力外,還需具備通路布建、少量多樣製造、全球運籌等能力。此外,業者必須提升企業競爭力,包括研發設計、成本控制、產品品質、技術能力與應變速度,以及從生產製造到行銷通路的穩定、強大供應體系的布建等,這些均與企業內部全球布局及企業間策略聯盟、合作的能力息息相關。

四、創造生機:建構台灣紡織業發展策略與核心競爭能耐

台灣紡織業受到國際環境改變之影響,包含紡織品配額制度在2005年取消,加上區域整合風潮,及新興國家崛起,造成全球紡織業價值鏈重新洗牌,對台灣而言造成衝擊也帶來新契機。另外,就台灣國內紡織業發展遭遇問題而言,包含產值及就業人口的衰退、下游外移、人才及關鍵技術難以取得、產業結構調整不易等問題亟待解決。如今,台灣紡織產業面臨策略轉型再出發的關鍵時刻,需要有創新的策略思維,配合全新產業環境塑造,才能打破紡織業「夕陽」的衰退形象,成為具有高附加價值之前景產業。

建構台灣紡織業發展策略與核心能耐,除了分析整體層次的紡織業發展之外,經評估後選擇「衣著用紡織品」及「產業用紡織品」此二種適合台灣未來發展的終端產品項目,作為策略分析對象。

整體層次的紡織業發展策略建議,包含:
1.發展思維應該由擴大「產值」轉為提升「附加價值」,產業發展目標應集中,強化人造纖維、布料,及衣著用、產業用紡織品發展,以因應全球配額取消及區域整合相關衝擊。
2.持續強化台灣人造纖維與布料的技術及品質優勢,可考慮開放或降低國內無產製的纖維原料進口關稅,或藉由台灣特有少量多樣彈性生產優質布料的優勢,發展成為全球高附加價值布料供應地。
3.藉由下游全球布局成長,帶動國內上中游的發展與需求,並以上游高質人纖原料支援中游紗布染整產業,連結下游跨國性產銷網路。中下游業者配合重要客戶營運和分散風險需求,形成群聚進行全球布局,隨時應變市場並可形成規模健全紡織體系。
4.盼改變外界對於紡織業的衰落形象。建議以宏觀願景計畫吸引優秀人才,政府與業者均須強化誘因並建立信心,促進人才長期投入。

「衣著用紡織品」發展策略建議,包含:
1.學習歐美日開發高附加價值纖維、品牌設計與營運模式,包含以高科技結合紡織品、以文化奠基品牌發展等作法。政府可協助業者發展品牌拓廣通路,切入最具市場可行性的新興中產市場。
2.掌握台灣與全球知名運動名牌優先採購與合作關係,以優異品質建立國際上的口碑,利於開拓更多類型產品。此外,培養國外設計師快速突破不熟悉國外文化之窘境,並可學習西班牙ZARA、瑞典H&M案例,搭「Fast Fashion」和運動休閒風潮進軍全球。
3.上游方面,以原則禁止、例外開放準則,僅開放台灣缺乏的特殊原料,而進口所需的特定原物料提升生產,並投入開發新素材/布料;下游方面,可集中管理染整廠以克服排廢及耗能問題,明定外勞政策且適當鬆綁,助於業者快速開發產品。

「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策略建議,包含:
1.產品以少量多樣化及其功能特異性為特徵,部分高機能性纖維原料無法取得,可透過爭取歐美日先進國家技術移轉,或引進外商在台投資設立研發中心,助於掌握關鍵原料及技術。
2.因應大數企業用戶(B2B)之特殊機能需求,在生產與應用的環節給予配合,其中尤以行銷及認證制度的強化為發展關鍵。
3.強調跨產業及跨領域合作機制,吸引異業或新興廠商進入產業用紡織品領域,提供所需人才和通路。
4.建議政府尋求其他業者或國外顧問公司協助,針對適合台灣發展之產品方向進行評估,彙整出數個具體的重點產品發展項目,優先集中發展最大公約數的認驗證技術。

綜合上述,紡織業為促使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深具發展利基與優勢,除了剖析國內紡織業之優勢與困境,並觀摩國外紡織業發展策略思維,均顯示台灣紡織業需要創新思維及堅定信心,才能開拓全新的紡織業發展格局。
目 錄

摘 要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全球紡織產業發展概況
一、紡織產業範疇
二、全球紡織產業發展現況
三、全球紡織產業發展趨勢
四、各國紡織產業發展重點方向
第三章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概況
一、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現況
二、台灣紡織產業面臨困境與挑戰
三、台灣衣著、家飾及產業用紡織品面臨困境與挑戰
四、台灣紡織產業發展重點方向
第四章 韓國紡織產業的企圖與突破性作法
一、韓國紡織業概況
二、韓國紡織業的相關政策
三、韓國紡織業的發展特色
四、韓國紡織業的發展願景
第五章 紡織產業創新經營模式個案
一、發掘轉變的機會點
二、個案一:成衣界的Dell-ZARA
三、個案二:與顧客共舞web 2.0-Threadless
四、個案三:老歌新唱的木棉傳產-臼井織布
第六章 台灣紡織產業在新興市場機會探索
一、新興市場之定義與範疇
二、中、印紡織市場現況與商機
三、台灣紡織產業在新興市場商機探討
第七章 建構台灣紡織業發展策略與核心競爭能耐
一、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焦點思維
二、台灣紡織產業發展策略建議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一、韓國紡織產業的企圖與突破性作法
二、紡織產業創新經營模式個案
三、台灣紡織業在新興市場機會探索
四、建構台灣紡織業發展策略與核心競爭能耐
參考文獻
附件一 「韓國紡織設計及流行學院」發展計畫
附件二 充實流行設計之基礎


圖目錄

圖2-1 紡織產業範疇
圖2-2 歷年全球紡織品及成衣出口貿易統計
圖2-3 全球紡織業三大經濟板塊
圖3-1 1990~2006年台灣各產業創匯統計
圖3-2 1996~2006年台灣紡織次產業產值變化
圖3-3 台灣歷年紡織業貿易及產值概況
圖3-4 台灣近年紡織業產品出口值變化
圖3-5 台灣歷年紡織業產品出口結構
圖4-1 全球紡織業主要國家的市占率(2004年)
圖4-2 全球紡織主要出口國的市占率和出口額(2005年)
圖4-3 韓國紡織產業的出口結構(2003~2007年)
圖4-4 韓國紡織業的貿易產地移轉
圖4-5 大邱地區紡織業的發展
圖4-6 米蘭計畫的17個子計畫
圖4-7 米蘭計畫的現況與未來課題
圖4-8 「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組織圖
圖4-9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 Park Project」之規劃
圖4-10 韓國紡織業品牌推動之相關策略
圖4-11 美韓FTA降稅期程
圖4-12 美韓FTA其他重要規定
圖4-13 「夢想中的紡織服裝業」演進圖
圖4-14 「夢想中的紡織服裝業」之第四代T&F
圖4-15 韓國紡織服裝業的未來
圖5-1 發掘轉變的機會點
圖5-2 個案中的創新議題
圖5-3 Inditex集團營收情形
圖5-4 Inditex集團進軍國際市場現況
圖5-5 ZARA年營收及展店情況
圖5-6 ZARA經營模式
圖5-7 ZARA成功關鍵
圖5-8 Threadless首頁
圖5-9 Threadless商標噴印
圖5-10 Threadless店頭櫥窗
圖5-11 Threadless經營模式
圖5-12 Threadless成功關鍵
圖5-13 伊勢木棉興衰年表
圖5-14 SOU‧SOU的專業團隊
圖5-15 臼井織布及SOU‧SOU商品
圖5-16 臼井織布的經營模式
圖5-17 臼井織布的成功關鍵
圖6-1 2004~2006年中國大陸居民服裝消費支出總額
圖6-2 中國大陸按收入等級家庭2000年與2006年購買成衣數量成長率
圖6-3 從中國大陸人均GDP看紡織市場發展潛力
圖6-4 印度進口市場各價位成衣市占比率
圖6-5 台南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品牌發展進程與策略
圖6-6 麗嬰房供應鏈結構
圖6-7 2004~2007年寶成集團營業額
圖6-8 2004~2007年寶成集團零售通路營收
圖6-9 2007年寶成集團產品營收比重
圖8-1 個案意涵匯整
圖8-2 網路時代之成衣服飾電子化價值鏈平台
圖8-3 台灣廠商在新興市場機會探討


表目錄

表2-1 全球纖維消費量統計與預測
表2-2 2006年全球紡織品出口及進口排名
表2-3 2006年全球成衣出口及進口排名
表2-4 纖維機能的分類
表2-5 各國紡織業應用領域之結構變化
表3-1 台灣近年紡織業產值變化
表3-2 亞洲區域整合概況
表3-3 經濟部工業局擬定潛力產品發展及推廣時程
表3-4 2007年台灣紡織業品出口概況
表4-1 亞洲內部紡織成衣生產據點之演變
表4-2 韓國紡織業占製造業諸元:2004年
表4-3 1995~2005年紡織業貿易收支
表4-4 平均紡織出口單價
表4-5 韓國紡織產業出口總表(2003~2007年)
表4-6 韓國紡織品出口之市場別分布
表4-7 韓國紡織品出口之市場別分布
表4-8 東大門三大區塊的比較
表4-9 韓國代表性本土服裝品牌的發展概況
表4-10 美國紡織產品進口高關稅項目
表4-11 美韓FTA降稅期程細項
表4-12 韓國紡織業的技術發展道路地圖(Roadmap)
表4-13 韓國智慧型服飾的發展產品
表4-14 韓國東大門與台灣五分埔之比較
表6-1 2001~2013年中國大陸經濟基本資訊
表6-2 台商在中國大陸一級城市設立之百貨商場
表6-3 印度當地主要成衣零售商有意向中港台商採購項目
表6-4 台南企業過去(代工)至現在(自有品牌)之發展進程
表6-5 達芙妮品牌策略向ZARA借鏡
表6-6 2000~2010年中國大陸高強力聚酯絲之需求與預測
表6-7 宏遠環保纖維素材及產品
附表1-1 「韓國紡織設計及流行學院」之學系介紹
  • 第一章 全文下載_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傳產再出發—紡織業產業發展策略新思維
    178 頁 / 0 元/點
分享至 : 用LINE傳送
上一則
2008/12/31
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傳產...
下一則
2008/12/31
2015年台灣重要產業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