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鑑於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國家健保負擔加重與人們痛苦指數攀升,均不斷的催生提供生理監測功能的智慧衣於高齡住家或社區之生活照護、甚至是醫療照護的應用。智慧衣發展由簡而繁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自主健康管理,提供使用者運動時紀錄自己心率及相關生理資訊;第二階段安養照護,與安養機構或照護機合作,智慧型紡織品導入可提升照護的效率與品質,及第三階段的行動醫療,進入醫療體系,量測信度與效度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可協助醫護人員診斷,並提供患者較舒適的紡織品素材,以目前社福財政預算不足及健保給付制度上,推動會有一些瓶頸與困難。
目前市場顯示穿戴科技的使用者大都聚焦於健康管理,智慧衣的應用也大都見諸於健身運動領域,本研究使用對象鎖定在65歲以上的高齡層,或45~65歲的「未來高齡層」,目前台灣正面臨著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人八成都具有自理能力且行動自如,所以是市場優先考慮的消費對象。而「未來高齡層」族群則因對科技性產品的使用或接受度較高,對於健康養生亦有較強的動機,所以將是智慧衣的潛在消費者。
2015年全球智慧型紡織品市場規模為16.32億美元,較2014年成長14.2%,其中以歐美對智慧型紡織品的接受度較高,合計約占全球市場的七成。預估2020年全球智慧型紡織品市場規模為29.3億美元,估計2013~2020年複合成長率為12.7%。
台灣目前智慧服飾從技術進展到商品,但仍未進入服務/商業模式的發展,商品的應用與普及仍有待努力。商業模式的三大元素包括「供應鏈整合與建置」、「使用者體驗」、「商品設計」,其重點分別為「跨產業技術整合」、「跨異業服務整合」、「跨學門設計整合」,跨領域別的「整合」將是智慧型紡織品商業化的關鍵。
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智慧衣的發展從三大方向著手,一、尋求使用者的內在使用動機;二、商業模式的設計與建立;三、從產業聯盟的建立到產業生態圈。本研究希望藉由陳述智慧衣發展趨勢,描繪未來智慧型紡織品的遠景,提供同業參考,以為後續推廣的基礎。希望藉由產業多元的投入,加上服務型態的產生,可以達到推廣智慧型紡織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