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洽談中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由12個國家所組成,其地理位置皆位於環太平洋上,日本於2013年加入後,讓整體會員國的GDP占全球GDP將近四成。會員國中的美國及越南是台灣紡織產業重要的出口國家,美國是台灣紡織成品的重要市場、越南本是台灣紡織中間原料的重要市場,台灣在亞洲紡織供應鏈上扮演重的角色。台灣若未能加入TPP,將對紡織產業的布局、投資及貿易產生出口減少、產業外移或產業空洞化的不利衝擊,台灣應積極思維未來的對應策略。
本研究分析近年來,東協FTA、東協+1等大型區域整合的簽訂及生效,台灣在東協市場占有率不敵中、日、韓等競爭國家,分析原因在於「台灣在東協之競爭對手競爭程度提升」、「關稅因素導致價格競爭力下降」、「台灣紡織產業對外投資增加」、「出口過度集中少數市場」等困境。利用NTI與RCA競爭力指標衡量台灣與TPP會員國間的競爭或互補關係,發現台灣的強項在於54、55章的人造纖維相關紡織品及60章的針織品項,美國相較於台灣並無特別顯著具競爭力的品項,而越南相較於台灣的強項在於61及62的成衣大類,台灣紡織產業與越南有較強的連結,屬於互補性關係。
韓國期待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擴大貿易規模、提升競爭力、貿易多邊化、關稅減免等成果,因此韓國積極推動FTA的簽訂,貿易覆蓋率已達36.0%,未來洽簽中的FTA完成後,貿易覆蓋率將高達八成以上。觀察美韓FTA、韓歐FTA等協議,韓歐FTA的效益在紡織品的出口已經顯現出來;而美韓FTA因yarn-forward原產地證明的限制下,未能在出口美國市場有所表現。
台灣紡織產業除了「掌握趨勢」、「人才培訓」、「技術研發」及「產品創新」以維持企業競爭力外,更應積極思維「國際化」與「資源、技術整合」,在策略思維模型中,基於不同的產業或企業特色、專長及資源不同,分別思維如何利用「價值鏈深化或整合」及「供應鏈的轉化或整合」進行產業的升級轉型,大型企業擅長供應鏈及價值鏈的整合,唯應審慎進行跨國效益與風險的評估;而中小企業可透過機制的設計整合行銷等,或形成產業上中下游之聚落等方式,策略思維模型作一彙整,供政府施政、業者制訂策略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