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及成長是目前臺灣產業及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轉型若要成功,必須擁有具體的願景、策略及徹底的執行能力,其中最關鍵的挑戰在於如何改變既有的事業組合,同時掌握轉型速度的快慢。而飛利浦過去20 年來的轉型經驗,可以提供臺灣產業及企業許多啟示。
首先,轉型必須有清楚的長期發展願景,策略方向務必明確,方能逐步汰舊立新,不能取捨往往會進退失據,無法成功轉型;其次,轉型必須擺脫擴大營收的迷思,事業組合的轉換,必須以能夠提高獲利及具備成長潛力作為主要考量,因此,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改變舊思維,發展出新的核心能耐。此外,轉型是一條漫長且無止盡的路程,經營者必須要取得利害關係人的支持,因此,維持財務的動態平衡至關重要。而企業在研發創新方面,應著重與使用者需求連結之應用研究,推動跨部門、跨產學研之開放式創新,並建立核心競爭優勢及嚴謹的財會系統,以強化競爭動能。
飛利浦 20 年來轉型的特色,在於其持續演化精進的轉型策略,包括在長期發展願景方面,由產業技術領導者轉型為生活型態先驅者;在推動目標方面,由易受景氣循環影響的低毛利事業組合,轉換為掌握全球產業趨勢變遷的高毛利事業組合;在創新機制方面,由強調自主研發的封閉式創新,轉變為利用全球資源的開放式創新;在執行作法方面,善用內部拔擢乃至外聘的專業經理人,引進外部專家顧問團隊來推動組織重整,以解決既有沉疴,並透過監事會與管理委員會的雙層運作架構,由具備專業素養的外部跨國籍監事會成員,以及具備經營實務經驗的內部管理委員會成員,透過召開定期監事會及策略會議,建立嚴謹的決策流程,促使公司發展願景及策略更具前瞻性及可行性,也使策略落實至細部規劃後,得以具體貫徹執行。此外,也將品牌承諾由強調技術的「Let’s Make Things Better」,轉換為強調市場及客戶導向的「Sense and Simplicity」,乃至創新導向的「Innovation and You」。
飛利浦維持百年不墜的原因,主要是憑藉著在燈泡、CRT、電子零組件、半導體、TV、卡帶、CD、DVD 之技術創新及專利布局,近20 年來的轉型,則是得力於產品組合的改變與聚焦,而推動飛利浦轉型的動力包括百年財務危機、全球生活趨勢演進及電子產業的變遷等內外在因素。
為了避開消費性市場商品生命週期循環的壓力,飛利浦改變以往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的經營方式,選擇聚焦於「健康舒適、優質生活」領域,專注於解決方案的研發、設計、品牌和銷售,使得飛利浦由大量生產的消費性電子製造商,轉型為以市場及客戶需求為導向,成為透過有意義的整合及創新來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解決方案提供者。
飛利浦善用外部的危機與壓力,以國際化、創新技術及優秀人才當作三大成長支柱,並由強大的品牌及財會系統來支援其拓展全球市場。嚴謹的財會原則,使得飛利浦在轉型過程中,嚴格要求公司必須要把資金運用於本業,透過維持財務的透明度,確保對利害關係人提供即時及正確的資訊,並對監事會及管理委員會提出有助於業務發展,可做決策參考的資訊,使得飛利浦在轉型過程中,得以獲得利害關係人的支持,順利渡過轉型的陣痛期。
同時,飛利浦運用靈活的併購、投資及剝離策略,聚焦具成長潛力及高獲利的照明、醫療保健、優質生活的三大核心領域,落實組織結構精簡,主要係著眼於在眾多競爭者爭奪市場之下,消費性電子已是成長緩慢的產業,而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疾病的上升趨勢,使得醫療保健行業在全球範圍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飛利浦決定迅速擴大醫療保健業務。此外,全球對節約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提倡,使得高效節能和降低環境污染,成為各國政府和各個產業最緊迫的議題之一,也使飛利浦進一步強化其照明業務的產品組合,以掌握全球市場的巨大商機。
飛利浦在轉型過程中,透過掌握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果敢捨棄低毛利事業,並善用併購與剝離策略,選擇發展重點所在,聚焦核心優勢領域,以提升事業組合之附加價值,並創造出公司的新價值。此點相當值得臺灣產業及企業借鏡。臺灣企業應該選擇自己比較能夠發揮的部分來聚焦,然後改變既有思維來進行轉型,方能發揮大破大立之效,這是臺灣產業及企業在思考轉型方向時,務必要深思熟慮的重點所在。
臺灣產業及企業,應善用本身的發展優勢和條件,著重高科技產業鏈之強項,與非競爭者進行異業結盟,創造新產品應用情境和商業機會,並且運用飛利浦等國際大廠或研究機構提供之開放式創新平臺,連結全球資源,掌握國際最新技術走向及發展趨勢,並加強與國際重量級廠商展開新戰略夥伴關係,推動國際化布局,包括匯集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研發、國際經營,乃至國際化的金融,以促成產業全面國際化及塑造創新環境。
轉型與國際化都必須要有不同以往的思維,因此必須從企業制度面來著手,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是阻礙改變的原因,所以,建議臺灣企業或可考量導入專業經理人輪替制度,同時選擇董事長與CEO 不由同一人兼任,以充分發揮CEO 功能,而董事會應該協助公司在適當的時間找到適當的CEO,讓領導人可以做合理的汰換,董事會成員也應淡化家族色彩,多方尋找具有專業素養的獨立董事加入,以協助公司看出經營所面臨的問題。
至於在政府的職責方面,則應提供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儘可能減少意識型態的干擾,其他的部分則儘可能鬆綁。因此,政府應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為最高原則,並且從心態、思想及價值觀方面,都要如此調整,方能有效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在協助企業轉型方面,建議政府可扮演建構創新合作平臺的角色,在研發創新領域,積極推動財團法人、科專計畫、產業界、學研機構的跨界合作,建構創新價值轉型之激勵機制,推動由外而內及由內而外的同步開放式創新,以提升及重建臺灣產業及企業之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