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火災報警器發展迄今近十五年,近幾年國內市場的需求甚大,除國內業者自製內銷外,代理國外廠牌整套設備進口或零元件進口裝配組合後內銷,有年年增加的趨勢。現今市場現況以內爲主,國內供給值在新臺幣四億三千萬元左右,國內需求值在新臺幣五億七千萬元左右。火災報警器設備受幾個重要因素影響,如經濟的景氣、建築物的增設或重建、公共場所的增添、國民所得的增加、地區人口稠密度和建築法規的擬定及消防法規的徹底執行。
2.由於海關進口貨品分類以「8531102000-6」專用代碼供電火災報警器使用,並綜合國內多家代理廠商得意見,在進出口此類産品時皆以此碼做爲申報之依據,故以此碼進出口值來估算我國火災報警器進口數量。我國火災報警器出口金額自1989年爲1.46億台幣後,就節節下降,出口不論在值或量皆呈現衰退的趨勢,近年都在1億元台幣附近。由於90年代初期經濟不景氣之故,導致歐美先進國家紛紛採取全球分工、國際行銷的方式,以降低成本並趁機擴充海外市場,使得臺灣以生産成本低優勢,生産傳統式探測器,面臨嚴重考驗。在進口産品分析方面,1990年前國內市場以進口品居多,及至1990年後國產自製品漸漸趕上。
3.亞洲方面:1990年到1995年六月,日本前三年居臺灣出口亞洲市場第一名,占60%左右。香港位居第二,占臺灣出口亞洲市場25%左右,新加坡、印尼位居三、四名〈在1992年時,曾經印尼領先新加坡位居第三〉。
4.美洲方面:1990年到1995年六月,美國大西洋岸是臺灣出口美洲市場的第一位占1990年出口比率90%,1991年到1994年平均出口比率達95%~97%。
5.近五年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嘗試跨國的企業,將産品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設廠,以降低生産成本增進産能並在當地輸出。不但減緩國內經濟的景氣低迷而且可以擴大海外市場佔有率。相對的,我國出口商面臨歐美日等先進技術的壓力,和其他亞洲國家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由於傳統的火災警報器目前不具備自我檢測環的功能,加工層次不多,附加價值也不高,利潤有限,訂單不如往昔。所以業者表示,未來目標是儘快研發新產品並取得國際認證才具有拓展外銷市場的競爭力。
6.台灣目前在受信總機方面,國內自製者的型式為P型1級、P型2級為主,而R型、智慧型多仰仗國外進口,少部分自製。主因是使用者以合乎法規最低要求並通過消防安檢為第一考慮因素,對於何種型態的受信總機測試一預算及使用功能為考慮。在探測器方面,偵熱式的定溫式、差動式,由於機械裝置技術成熟,多為自製。而偵煙式的離子式、光電式探測器產品,自製、進口貨皆有;紅外線、紫外線的監測器則仰賴國外進口。
7.亞洲方面:1990年到1994年與台灣有進口貿易國家有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其中仍以日本為穩居第一進口國,佔亞洲進口金額比率97﹪。
8.美洲方面:美國為主要進口國站美洲進口90﹪以上,其次是加拿大,但1994年北美貿易雙邊協定(NAFTA)後,墨西哥也會成為考慮的對象,其因是有些廠商會考慮自國美國移到南美生產。
9.進口量比較:我國火災報警器的進口雖小於出口量,但進口量歷年漸增的趨勢,顯示國內需求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出口量的減緩使廠商過於集中國內市場,因產品的差異性不大,在未來的國內市場價格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國內業者光是瓜分台灣市場,並無法獲取相當利潤,因為市場潛力大但產值不大。唯有拓展海外市場、建立品牌,打開行銷通路,未來才有較佳遠景可言。
10.火災報警器的銷售、由於近年來國際間相互推動的ISO 9000,CE或UL認證,多數業者已警惕到外銷產品要通過相關認證的迫切性,才有機會接訂單,將產品銷售到歐,美及全球各地,否則在未來國際市場上,可能因此失去外銷出口的機會,嚴重影公司營運成長。目前我國電火災報警器多以內銷市場供需為主,市場潛力大但產值不大。未來目標仍應以全球市場為主才又利潤可言。對歐、美、日等國出口,可採OEM訂單方式或技術引進方式合作;對東南亞國家行銷可採房地產投資或與當地建築公司合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