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71年起,惡性腫瘤一直高居全國十大死因的首位;其中,肝癌長年高佔全國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一、二位,每年奪走五、六千人的性命;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年年上榜,每年
約有四、五千人因而病故;所以,「肝病」是我國常見且嚴重的本土性疾病,可視為我國的「國病」。
病毒感染、長期酗酒、藥物或化學品中毒及代謝異常等因素都會造成肝病,由於後三項肝炎之成因多與生活習慣或生理有關,加上我國的肝病患者絕大多數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因
此,本文主要探討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檢測及治療之現況及發展。
許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其中主要變化在肝臟者有六種:分別是A、B、C、D、E、G型肝炎病毒。其中B、C、D型肝炎病毒,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B及C型還會引起肝癌;A、E型肝炎病毒則會造成急性肝炎,一般不會有慢性的變化;G型肝炎病毒是C型肝炎病毒的遠親,其臨床相關性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在肝炎檢測方面,我們常用的抽血檢驗肝功能,只能得知病人的肝臟細胞是否受損,還必須利用肝炎標記的血清免疫檢驗,才能判斷是否有病毒入侵、病毒種類及體內是否有免疫力可
以抵擋這些病毒。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利用分子生物學、基因晶片進行肝炎檢測,不僅提高靈敏度,縮短空窗期,還能進行肝炎病毒核酸的定性、定量及變異性分析,對於醫師在診
斷、用藥及療效評估上,有莫大的助益,預期將成為肝炎檢測的未來趨勢。
近年來,有關病毒性肝炎治療藥物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主流:一為「抗病毒藥物」,主要作用為抑制病毒複製;一為「免疫調節藥物」,用於調整患者的免疫反應。在藥物分類上,
則可分為疫苗、干擾素、核類似物及免疫修飾劑四大類。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合併干擾素Intron-A及核類似物Rebetol治療的合併療法Rebetron,是目前治療慢性C型肝炎最有效的利器,40~50%的病患可以完全清除C型肝炎病毒,而隨著長效性干擾素的問世,將更能強化其療效。口服的核類似物Lamivudine,則是全球3.5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的救星,治療後有3~4成的患者可以得到緩解。
2000年,全球肝炎藥物的銷售額為36.2億美元,其中以干擾素為主,市場佔有率達53%,其次為預防性的疫苗,市場佔有率達39%。至於,核類似物及免疫修飾劑的市場佔有率總和雖僅有8%,但卻較1999年大幅成長52.7%及66.7%。以公司來看,Schering-Plough以其一系列的α干擾素及肝炎疫苗,佔據肝炎藥物市場的主導地位,2000年肝炎藥物的銷售額為14.5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達40%,其次為市場佔有率27%的GlaxoSmithKline,銷售額為9.9億美元。Schering-Plough及GlaxoSmithKline兩家公司刮分了全球肝炎藥物市場的三分之二強,其餘三分之一的市場則由Merck、Roche、Aventis及一些小公司所分佔。
隨著疫苗接種的普及,B型肝炎的感染率將逐年下降,由於現行藥物的治癒率僅及50%,在2008年前C型肝炎的感染率將微幅增加。預估2000~2008年間,全球肝炎藥物市場的複合年成長率可達14.7%,使得肝炎藥物在2008年的全球銷售額為62.8億美元。干擾素及疫苗仍為肝炎藥物的主流,核類似物可望作為C型肝炎的輔助療法及B型肝炎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治療性的疫苗可望於2006年問世,在肝炎治療的發展上將成為明日之星。
全台灣大約每六個人就有一人,體內潛伏肝炎病毒,其中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46萬人是C型肝炎患者,他們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50倍;如果不加以追蹤治療,有部份的人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肝癌,造成家庭、社會的重大損失。
我國自民國73年起開始實施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再配合多年的努力研究及防治,使得我國目前15歲以下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只有0.7%,遠低於全國的15~20%。這樣的佳績,被世界衛生組織贊譽為全球第一個成功消滅B型肝炎疫病的地區,實為我國醫藥衛生發展史上一項令人驕傲的成果!
生技產業不僅增進人類的社會福祉,還具有龐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球各國莫不大力投入該產業的研發。鑑於台灣對B型肝炎防治的成功,加上國內學研界堅強的研發團隊,及完整的
肝炎臨床資料,肝炎這類嚴重的本土疾病,可以作為我國發展生技產業的切入利基點。譬如在現有的檢驗試劑基礎上,研發更靈敏、更具價格競爭優勢的肝炎檢驗試劑;或與國際大廠
合作藥物開發,期能找到更適合國人使用的肝炎藥物,並藉由這類合作,移轉新藥開發技術,以帶動我國生技製藥產業的起飛,期使我們能在國際生技產業的熱潮中佔有一席之地,增加國家科技產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