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磚四國」、「亞半球崛起」等國際新經濟勢力的興起,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由於,金融海嘯震撼全球經濟,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全球各地災難頻傳等因素,因此「未來5~10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變得更難預測。再者,科技的突破亦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現今知識、人力、物品快速流通,未來生活亦將展現出全新的風貌。
是以,本研究延續前期「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之研究結果,以2015年為時間標的,探索逐步邁向「生活型態先驅者」願景角色的實踐,聚焦於未來生活情境之描繪,以創造優質生活品質為目標,解析智慧生活科技產業發展之重要課題,更進一步研擬台灣產業未來的因應之道。
本研究採以下步驟逐項進行研究與解析:(1)蒐集重大趨勢;(2)展開生活情境;(3)解析關鍵技術項目;(4)歸納核心概念與重要課題;(5)擬定發展策略。本研究經邏輯性的研究流程,與各界賢達先進的指導與討論,相關的重要成果與論述,將分述如下:
一、未來智慧生活重要趨勢
在全球各地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中,人口的多寡、成長率、組成與結構,乃至於種族、性別,年齡等的分佈,家庭結構、教育水準的不同,將導致不同的消費者需求與行為。隨著地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即將抵達「成長的極限」,家庭結構出現「質與量」的變化,人們開始反思「科技」在生活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人類長期以來對環境的傷害及對地球資源的不珍惜,已開始讓人類嚐到苦果,全球氣候異常造成各地災害頻傳,澇旱災不斷,人們無法迴避這些改變,亟需正視地球環境與資源的問題,提出長遠的因應之道。是以,未來的生活價值觀乃至於產品與科技的發展,均需考量到環境永續的面向,2015~2020年時,「永續環保」概念的用品將廣佈於每個人的生活中,出現更加惜物環保的生活方式。
再者,平價電腦的推廣、網路資訊的大量流通、網路平台與群眾智匯社群的經營,以及資通訊科技的使用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及新的商業模式,未來人們對於電腦、通訊及網路科技技術應用的依賴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圍繞在人們生活周遭的網路環境,將為人們建構出更便利及多樣化的生活,未來科技的發展將與日常生活事務呈現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外,歷經景氣衰退衝擊後的消費者未來將更明瞭自己想購買什麼樣的商品,習得在有限的經費預算下挑選出最能滿足自我需求的商品,未來產品開發的走向勢必要能提供更多的專屬性,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讓忙碌、缺乏時間的消費者得以享受快樂、舒適、便利、愉悅的產品及服務。
除此之外,世界各國政府為盡快擺脫金融危機的陰霾,紛紛採取加強基礎建設之擴大內需的計畫,並透過新興網路科技協助管理複雜的城市問題,全面性解決城市問題,於是帶動相關智慧生活科技的發明與應用,為民眾打造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提升生活品質與國家競爭力。
不論是由國家層次或是國際跨國企業所提出的智慧城市計畫,均大量使用ICT科技技術,佈建無線感知網路,蒐集更多的資訊,進行不同領域的量測、監控與協調,如: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醫療保健、社會安全、交通運輸、物流、建築等,提高整體城市管理效能,完成城市管理的各項工作,如:e-Government、e-Traffic、e-Health、e-Education、e-Home等。
二、多元生活層面情境與技術意涵
由於人們的生活面向廣泛,活動領域範圍大,本研究以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面向,逐一展開未來可能的生活情境,因此所提出蘊藏其中的未來智慧生活科技,像是未來的食品包裝將可提供完整的食品履歷資訊,用掃瞄器即時偵測食品品質,並且紀錄消費者個人的習慣與口味偏好,提出最適化的飲食建議。
未來,老年人會帶著安全手杖外出或操作智慧型移動輔具,行動與生活將更獨立自主,而生活空間中的許多硬體裝備亦多了主動感測裝置,可進行自動調控。智慧型居住空間與智慧汽車的廣泛使用、人工智慧的開發讓僵硬的設備用品增添更多的即時回饋與貼心服務,使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感覺輕鬆又自在。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技術的大量運用、數位內容的充實,讓人們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且能即時與世界各地的同學朋友一齊學習與分享生活等,在未來生活中,將延伸出許多創新的運作模式,顛覆以往的習慣,提供人們更多元的資訊、貼心的服務及便利的生活,讓人們可以知道的更多,反應的更快,生活更便利、更輕鬆。
因此,未來的智慧生活科技可能囊括地理資訊系統、感測技術、遙控技術、多媒體、虛擬實境、交通運輸管理、路況監測管理系統、無線網路建置、機器人、人工智慧、語意分析、雲端運算、穿戴式電腦、遠端遙控等技術的整合應用。
三、智慧生活核心概念與重要發展課題
由各企業所研發與關注的智慧生活科技,以及國家推動的各種智慧城市發展計畫所欲建構的生活情境中,可以明確瞭解「未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將更加深刻且緊密地與ICT科技結合」,小至住家生活中的每個微小細節,大至城市運作及政府管理的各種領域,皆能發現ICT科技為生活品質提升所帶來的貢獻。
故此,歸納智慧生活情境,可提出四種智慧生活科技發展的核心概念:「更個人化」、「更簡便」、「更周延」及「更多的分享與連結」,舉凡能提供上述四種核心概念之產品與技術,均能應用於未來的生活情境中。
然而,為使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做到更加個人化,業者需瞭解消費者價值觀變遷,積極探索消費者未滿足之需求,由於生活面向廣闊,人心多元,將導致資料探勘模型推演變得更加複雜,且驗證難度高,因此,對於未來智慧生活科技產品的開發,需及早進行消費者使用體驗,採納消費者的使用意見,進行產品與服務設計的修正。
面對資通訊領域科技的快速發展,雲端運算的推廣與無線感測技術的大量運用,讓今日技術到位的智慧生活產品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未來市場競爭激烈,當網際網路由互連網演化升級為物連網之時,會更加促進智慧生活風貌的多元化發展,我國需及早因應之。
四、智慧生活科技產業發展策略
由於運用智慧生活科技之產品及其應用服務,均需奠基於一定水準之ICT基礎設施完備的環境中,方能展現科技的成果,因此,智慧生活科技產業的推動,需考量我國過往e-Taiwan、M-Taiwan、I-Taiwan計畫之發展歷程與經驗,對內配合「愛台12建設」的智慧台灣建設之規劃,對外則是協同智慧生活科技運用(i236)之計畫基調與試驗推動,發展智慧生活科技產業,以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增加我國產業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認為若要大量應用智慧生活科技於生活中,資通訊網路基礎設施之完備程度為其關鍵。是以,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2008~2009年網路整備度(Network Readiness Index, NRI)評比資料,進行市場機會的界定,未來我國可鎖定網路整備度稍差的國家,像是義大利、中國、泰國、印度、巴西、越南、俄羅斯、紐西蘭、比利時、以色列、捷克、沙烏地阿拉伯、印尼、菲律賓、秘魯、蒙古、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國。
在生活在地化的發展策略方面,建構智慧生活科技實地實驗的機制,協助企業探索消費者需求、快速修飾調整商品及服務的能力,聆聽消費者對於產品使用的感受與建議,以智慧小鎮(Smart 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為場域規模,導入智慧生活科技產品與服務。
應用服務產業化的發展策略方面,可從觀摩Panasonic之事業發展佈局,提出兩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其一從企業本身原有的技術優勢開始延伸,進入B2G或B2B的市場,其二以協助老年人能自主生活為主,亦即B2C類型的商品。誠然,探索消費者深層需求雖非易事,但是這些被挖掘出來的未被滿足需求(Unmet Needs)卻未必都是務實的需求,故此,我國企業於智慧生活科技產品開發時,應首重務實的需求,才能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過往資通訊電子產業依循著「B2G→B2B→B2C」的市場成長路徑,即是從務實的需求開始滿足,因此智慧生活科技產品的拓展宜借鏡過往的產業發展經驗,從B2G、B2B的公眾及機關市場開始切入,建立技術與產業發展經驗,同時強化企業發展智慧生活科技的能耐,獲益後將資金再投入個人與家庭使用之智慧生活科技產品研發,繼以切入B2C的「極少量、超多樣化」消費市場。
在服務產品全球化的發展策略方面,觀察歐美各國政府及其企業在國際大型公共建設與城市發展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全球市場的競逐方式,不難發現政府在智慧城市與智慧生活科技之發展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乃至政府高層與駐外單位宣傳優勢技術與國內發展經驗,推動城市對城市、城市對企業間的合作,或產業與在地產學研合作,工協會團體集結提供全套服務模式之技術與產品整案輸出,都將有助於相關產業進入國際市場之拓展。
往後我國應加強智慧城市與智慧生活科技相關情資蒐集,避免資訊落後,確保第一時間能掌握商機並及時參與,扎根智慧生活科技之實力,組成具國際標案提案能力之團隊,發揮團隊整合協調能力,擴大可承包工程之規模,鍛鍊國內企業因應國際市場的多元技術需求,降低整合成本,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