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巨型企業的崛起,其逐漸掌握關鍵技術、建置自主化供應鏈並在產業領域中提高發言權。國際巨型企業崛起對臺灣的影響,視其與臺灣廠商關係不同而有差異。巨型企業為客戶下,臺灣廠商可能面臨其供應鏈自主化帶來的製造代工空間排擠;在巨型企業為同產業競爭者下,面對激烈競爭及取代威脅;又臺灣本身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在面對資源限制下也存在著成長的極限。由於巨型企業具有資本優勢與全球產業鏈影響力,其影響將由供應鏈廠商、個別產業擴及臺灣整體經濟發展、就業市場及產業結構變遷,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正面臨發展瓶頸。從標竿國政策研究可發現,過去幾年主要標竿國家正進行一波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國際產業與市場競爭,巨型企業被賦予積極角色,巨型企業以當地資源服務國際顧客的角色,使其發揮了當地經濟連結國際的平臺功能。然而,臺灣在產業政策及結構調整上很少賦予巨型企業關注與角色。
故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係透過探討巨型企業對民生經濟影響,比較巨型企業相較於中小企業在產業發展上的不同功能,提出巨型企業在臺灣經濟未來情境中的角色。其次,針對巨型企業驅動臺灣經濟發展的模式進行分類,提出不同分類巨型企業對臺灣產業轉型升級的策略意涵。最後,提出巨型企業驅動臺灣民生經濟的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目涵蓋以下三個方向:首先,定位巨型企業在臺灣經濟發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找出巨型企業的驅動力。其次,標竿國際政策與國際巨型企業個案,探討巨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廠商之發展模式,找出不同發展模式下應具備的機制及政府可扮演的角色。最後,提出巨型企業帶動民生經濟之策略思惟與建議。
本研究以綜合性指標並以國際標準來定義臺灣巨型企業,臺灣巨型企業在本研究中係指富比世排名全球2,000 大之企業(臺灣有47 家)。除了臺灣巨型企業外,在企業案例的探討上,本研究也進行國際的巨型企業之研究,希望透過案例之研究,借鏡國際巨型企業帶動當地民生經濟的作法及思考如何與其建立合作關係。
由巨型企業帶動臺灣民生經濟(以就業與薪資為代理變數)的關連性來看,金融業、服務業的就業機會絕大部分在臺灣,製造業則依不同經營模式而有不同的就業帶動效果。製造業若為研發導向,帶動的就業機會以臺灣居多;若為代工製造為導向,則創造的工作機會以海外居多。以巨型企業帶動薪資的效果來看,今年8 月證交所編制「臺灣高薪100 指數」,公布前十大臺灣上市櫃高薪企業,排名前十大高薪企業皆在2014 年富比士排名的前1,000 大左右,亦為國際認定的巨型企業。巨型企業在驅動民生經濟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將臺灣巨型企業所屬產業分成三大部份,第一、ICT 產業供應鏈體系上中下游廠商;第二類、傳統產業的產業領導廠商;第三類、服務業(包含金融、物流與通路等)的關鍵廠商。根據以上三個分類,本研究選擇代表企業個案研究,來分析不同發展模式下對民生經濟的關連性。個案研究中,以蘋果手機做為ICT 產品之代表,分析以國際巨型企業-蘋果公司做為產業鏈驅動力的臺灣供應鏈體系。在臺灣傳統產業個案中,本研究選擇台塑公司為個案研究對象,分析台塑在經營過程中,利用何種模式與臺灣的中小企業及民生經濟產生連結。而服務業巨型企業發展個案則包含了統一超商與大聯大。此兩者的代表性意涵在於統一超商是B2C 的平臺,面對最終消費者;而大聯大則是B2B 的平臺,在企業供應體系中提供連結功能,兩者雖都是服務業,對臺灣民生經濟影響的層面有所不同。
歸納臺灣巨型企業發展個案後可發現,巨型企業在其驅動模式中都扮演著關鍵地位,不同的是,其連結的供給端及需求端是不同的範疇。因此,本研究以供給端(土地、廠房、雇用、投資的主要地點)為橫軸、需求端(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客戶影響範疇)為縱軸,將巨型企業國際連結的角色以國內、國外區分範疇下為橫軸,發展四象限的巨型企業分類模式,將巨型企業分為「個中翹楚型」、「縱橫四海型」、「惠及民生型」及「候鳥過境型」。
其中,「個中翹楚型」的巨型企業,包含了以臺灣作為主要供給地而以國際客戶為主的廠商(例如:台積電、聯發科;原材料方面的中鋼和台塑);另一方面,品牌業者也算是此象限內的廠商,例如宏碁和華碩,其以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下,高附加價值活動仍以國內為主。
「縱橫四海型」的巨型企業,以國外作為主要供給地、以國際客戶為主的廠商(例如鴻海、廣達、仁寶、寶成),這些廠商因為以國際品牌商為顧客,其製造活動的布局上更重視成本與效率為導向,全球動態性的布局,是其維持製造效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因此,臺灣的投資將更朝向總部經濟及新興技術研發與試驗場域之目的。而國際通路或代理商也屬於此象限的範疇,例如前述的大聯大就是一個例子,其以通路地位,服務全球客戶,也同時帶動了供應鏈廠商進入國際市場。
「惠及民生型」的巨型企業係以臺灣客戶為主的巨型企業,因為與民眾生活日常相關性較高,對民眾而言是可一種較「有感」的存在,因為巨型企業作為透過採購與提供交易的便利來驅動民生經濟,供應商與消費者都在地化,對民生經濟產生的是直接影響。同時,亦有助於形成臺灣當地特色之產品與服務,再透過國際化過程中融入全球市場,擴散臺灣特色價值。
「個中翹楚型」的巨型企業具有帶動臺灣就業與投資的功能,但同時又能在國際市場上創造高附加價值,是臺灣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而「惠及民生型」的巨型企業,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也是本研究需要高度重視的。同時,以帶動臺灣產業連結國際客戶與市場、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縱橫四海型」的巨型企業對臺灣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轉型也具有重要影響地位。然而,相較目前國際對於巨型企業之政策重點在於強化其本國經濟與國際市場連結途徑之角色並兼顧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下,臺灣巨型企業以在臺投資家數與員工比率來看,其與臺灣民生經濟的關連性有減弱的趨勢下,對臺灣而言,巨型企業之相關政策就如同臺灣產業突破現有瓶頸所欠缺的一塊拼圖,如何在巨型企業角色的要求上兼顧民生經濟的影響,實為思考產業政策時的重要問題。
對臺灣而言,在考量臺灣巨型企業在對外國際競爭力提升及對內民生經濟帶動效果下,應賦予巨型企業更積極的角色。對內而言,以巨型企業的研發創新實力及國際合作經驗作為吸引國際在台投資及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之契機。對外而言,將巨型企業之國際連結能力轉化形成關連產業臺灣廠商與連結國際市場之管道,將臺灣產品與服務向國際延伸。政府可引導巨型企業針對前述不同角色,依「個中翹楚型」、「惠及民生型」及「縱橫四海型」之特色,提供政策誘因,促使其發揮在臺灣產業轉型中可扮演的重要角色。
政策促進的重點,一方面,以巨型企業本身的升級轉型為主,例如「惠及民生型」企業的國際化,成為區域市場的領頭羊;以及巨型企業發揮國際平臺的關鍵角色,驅動關連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發揮巨型企業的外溢效果,帶動中小企業成為明日的「個中翹楚型」巨型企業;巨型企業成為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管道。
本研究之結論建議有四個主要方向,分別為:第一、建構連結國內產業之製造合作平臺。由整合智慧自動化所需之機械與資通訊技術做起,建立智慧自動化平臺,由智慧自動化領域相關的學術單位及法人機構擔任整合及顧問諮詢角色,協助智慧自動化產業鏈的供應端企業和使用端企業進行合作。由自動化整合能力高的巨型企業帶領單機小企業,形成智慧自動化產業鏈。結合相關資源支持製造合作平臺下所提出整合性計畫,集結跨領域與跨產業之力,共同發展智慧自動化的推廣與示範案例。第二、建立國際性的研發合作創新平臺。在我國優先發展的研究領域引入國際巨型企業共同合作,並結合臺灣巨型企業、中小企業、研發法人,形成合作平臺。並以相關資源支持建設研發、試驗性、測試平臺所需之基礎建設與設備,提高跨國企業參與誘因。第三、調整外資來台設立研發中心之政策。強化商務活動的多元性及聚焦具有國際平臺角色的重點巨型企業,納入國際平臺型、國際品牌型、國際通路型廠商等不同類型巨型企業來台投資、採購、從事研發、設計等活動之鼓勵。第四、針對不同類型巨型企業在轉型升級中之功能提供相關政策,使巨型企業在臺灣產業轉型升級中之發揮功能。「個中翹楚型」的巨型企業作為研發創新平臺之核心、發揮研發外溢效果; 以「縱橫四海型」巨型企業為核心,發揮經濟租的外溢效果(Rental Spillovers); 以「惠及民生型」巨型企業為平臺,帶領中小企業進入海外市場。
關鍵字:巨型企業、民生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