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依然主宰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進程,同時指引成本下降的趨勢。過去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當技術遇到瓶頸無法再向下微縮達到摩爾定律的電晶體數增加或同樣電晶體數成本的下降,大多依賴晶圓面積的擴大。
12吋無法持續微縮的關鍵問題何在?成為關注的議題。晶片微縮技術主要嵌入(embedded)在前段製程設備中,18吋設備商是否支持18吋新設備的開發成為450mm世代是否來臨的關鍵變數。
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ITRS),半導體製造在32奈米(nm)製程之前,300mm (12吋)晶圓廠足夠應付所需;但製程技術發展至22奈米以下,則需要興建450mm (18吋)晶圓廠,估計最快導入的時間點為2012年以後。
一旦跨入18吋晶圓廠世代,在投資金額高達60~100億美元的高進入障礙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可能又將歷經另一波整併或企業轉型的情形。
本研究除了說明為何需要進入18吋外,還以條件說,模擬那些廠商會優先進入?
而針對450mm對半導體產業生態的影響,本研究以IC製造業三種不同經營型態的構面(包括IDM、Foundry、以及Memory),對應到IC產業價值鏈(包括IC設計、IC封裝測試),以及考量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整理出15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並代入鑽石模型進行競爭力的變化的探討,提供國內政府與相關廠商因應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