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台灣汽車工業的產值穩定增加,總產值高佔運輸工具產業產值的六成以上,為運輸工具業之首,去年(2003年)我國汽車整體產業(包括汽車零組件)產值已達到3,559億新台幣。零件產業大致上隨著汽車整車業的景氣起伏,但波動的幅度不像整車業那麼大,以近十年的平均複合成長率來看,汽車零組件成長率達4.5%,大於汽車整車產業成長率的1.1%。顯示國內零件業為擺脫內需飽和瓶頸,致力提昇國際競爭力,轉向海外市場的發展策略成功。
由於汽車零件產業的發展深受汽車產業的影響,從全球消費市場來看,主導汽車產業發展的國際車廠主要來自三大市場,分別為北美、西歐及日本,皆屬成熟市場。近年來由於原料、能源價格上漲,加上該市場勞工成本持續增加,促使這些國際車廠及Tier 1零件大廠積極發展全球化採購體系,尤其將工廠分散至亞洲地區,以降低生產成本。至於新興市場,則以中國大陸市場成長最大、最快速。目前全球汽車產業在原料及能源價格高漲的衝擊下,除了各大車廠壓低成本結構已成必然趨勢外,也代表零件廠的製造成本結構將因原料價格大幅上漲而有所改變,尤其是以金屬材料為主的零件廠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從國內消費市場來看,全球景氣復甦帶動汽車產業發燒,台灣汽車零件外銷市場也因此受惠,近3年外銷金額成長率持續增加,去年(2003年)已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今年預期可能成長10%。在主要外銷市場上,前3大出口國仍為美國、中國大陸、及日本。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中國大陸,以成長一倍以上的出口金額擠下日本,成為台灣第二大汽車零組件出口國,重要出口汽車金屬零件包含有輪圈、車身鈑金件等。進口市場方面,去年(2003年)整體金額達新台幣670億元,日本仍為最大進口國家,另外,韓國對我國汽車零件產業的影響也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在進口金屬零件方面,以關鍵零組件為大宗,如自動變速箱等。
從應用市場上來看,2004年政府積極推展國內汽車零件產業開發國外汽車OEM市場計劃,主要針對國際汽車大廠、汽車零組件Tier 1級供應商。此外,打入中國大陸大型汽車廠OEM供應鏈亦是目前國內許多大型汽車零件廠的未來重要發展策略。至於AM(售後維修)市場,由於State Farm官司可望落幕,今年(2004年)來自北美AM市場需求持續上揚,許多大型通路商正積極下單,國內如鈑金件等廠商獲利看好。
在產品發展趨勢上,為因應環保議題及能源耗用兩大主流趨勢,汽車金屬零組件主要朝向三大方向進行:具高效能、輕量化及採用可回收材料。其中以輕量化趨勢最受關注。輕金屬、及強調高強度且質輕的超高強度鋼等材料,在汽車金屬零件上的的應用都因本身具輕量化的優勢而加速蓬勃發展。技術發展朝向尺寸精密化、省料化、生產快速化、節省能源、及低污染等方向發展。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也在進行改變中,整車廠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將逐漸降低汽車零件的自製率;而隨著外包比例的增加,整車廠對零件廠商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相對零件廠被要求的研發能力、及製造管理能力也要越強。
綜合我國汽車金屬零件產業發展分析,整個產業與上下游形成一完整供應鏈,由於國內鑄、鍛造之模具設計及製程技術成熟,廠商擅長彈性製造的生產模式,具有改良能力強、且品質穩定的優勢。加上長期與日本廠商在技術上有密切交流,在生產製程、及研發管理上均有持續性的提昇。
然而,國內汽車金屬零件產業在許多關鍵零件技術無法掌握,仍需仰賴進口。加上國內廠商雖具良好製造能力與經營脈絡,但普遍缺乏產品開發能力,而我國主要外銷地區如歐美等汽車市場,對零件廠的研發能力要求卻有越趨重視的現象。
在未來產業的發展機會上,零件廠商以積極進行佈局全球化為主要發展重心。由於中國大陸汽車市場內需大,國內零件廠可加強切入對岸汽車大廠供應鏈,結合兩岸產業核心資源,並垂直整合產品開發、原材料供應及兩岸分工。另外,政府所推動的「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計畫」、及國產車的認定標準的擬定等,將可進一步提昇產業發展。
不過,我國汽車產業亦面臨到一些威脅,包括加入WTO後來自進口零件的威脅、以及在外銷市場上遭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市場的價格競爭等。雖然全球化佈局已是重要的發展策略,但在擴大市場規模的同時,又需顧及毛利率的維持,這將是汽車零件商所面臨的另一項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