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全球行動電話產業發展歷程,從2G數位語音標準導入,全球用戶經歷短短十幾年時間,達成10億用戶里程碑,成為擁有最大消費性產品族群。邁向2006年,在BRIC(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等新興地區接續未來行動電話用戶成長來源,勾勒邁向全球20億行動電話用戶的新遠景。與此同時,日、韓、歐、美等成熟地區朝向Mobile Data Services的服務趨勢,也承啟全球行動通訊產業多元化、兩極化的新競局。行動電話未來除了在無線通訊的產業趨勢下,繼續佔有關鍵性的地位之外,更以全球最多用戶、最接近消費者的電子產品定位,在多媒體與數據應用需求的提高,持續整合相關產品功能,成為3C產業整合趨勢中,最具影響力的產品。近消費者的電子產品定位,在多媒體與數據應用需求的提高,持續整合相關產品功能,成為3C產業整合趨勢中,最具影響力的產品。
在全球行動電話產業價值鏈解構中,東亞四國--台、日、韓與中國大陸在全球競合模式下,生產版圖提高與研發產業聚落形成,分別提昇「製造生產」與「研發設計」價值活動鏈的地位。台灣資訊產業累積一流的彈性製造與降低成本的經驗,也促使無線通訊產品,包括:行動電話、PDA、及Smartphone等,具備承接整體產業成長及轉型的動力,台灣廠商沿襲以往代工模式,為歐美品牌大廠填補產品線不足,以及提供產品與成本競爭優勢。中國大陸在政府政策扶助,大陸本土業者以行銷為主軸的發展策略獲得成功,逐步轉向為生產規模擴充與技術能量提昇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本書彙集台、日、韓與中國大陸行動電話產業發展歷程、產業聚落、產業結構與領導廠商發展分析。在全球行動電話競合模式下,分析東亞四國的行動通訊產業的鑽石體系,以及分析台、日、韓與中國大陸等東亞四國的行動電話產業競爭力,期能提供台灣行動電話業者及決策者確切掌握競合過程中所造成的衝擊,亦在各國產業特性與國家競爭優勢比較下,提供相關廠商生產佈局決策與政府相關部門研擬產業政策時的參考資訊。
本書架構基於Porter在區域經濟與競爭優勢研究上之操作模型,根據行動通訊產業之特性,採用適合分析之模式。就東亞行動電話產業「生產因素」分析,藉由分析後起之秀的台、日、韓、中國大陸等東亞行動電話廠商在既有產業基礎經驗、研發能量,以及尋求全球低生產成本要素稟賦等因素,比較東亞廠商間研發實力與全球生產據點佈局。就「內需條件」因素,藉由分析各國本土市場規模、消費者需求型態,以及系統服務業者主導力量等因素,當地市場的客戶需求型態與區隔市場需求結構,說明拉拔廠商創新動力來源,提升東亞行動電話廠商間的創新產品的競爭優勢。就「相關支援產業」因素,藉由分析東亞各國「零組件產業聚落」、「Ecosystem產業體系」,說明東亞四國由上至下游的行動電話產業供應鏈、跨產業聚落與產業生態體系,以分析各國產業內的「拉拔效應」,加速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研發效益。就「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狀態」因素,則藉由探討東亞各領導廠商的價值活動鏈、業務型態模式,以及產品策略等構面,以說明東亞行動電話廠商間的競爭優勢。
本書針對東亞四國競爭分析後的重點結論與策略建議如下:
對於掌握消費性關鍵零組件的日韓廠商以及與當地系統服務業者合作經驗,在國內市場建立完整產業生態體系,其向前、向後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將有利未來WCDMA產品「突破性創新」開發,逐漸擺脫以往在2G/2.5G落後於歐美廠商的窘境,換言之Multi-media、WCDMA產品機會來臨,將有助於日韓廠商拓展至全球市場。
對於大陸、台灣廠商具備人力資源與產品製程「持續性創新」研發能量優勢,在GSM/GPRS產品逐漸走向開放性軟體(open system)與硬體(Chipset integrated/Module)標準化規格,而產業競爭基礎亦將轉移至產品快速上市與回應客戶需求,此時行動電話品牌領導為追求成本下降與產品開發速度,行動電話產業的垂直分工體系將逐漸成型,而規格化產品架構與產業標準界面的成熟速度,亦將影響兩岸行動電話廠商競爭優勢與產業區域分工合作模式。
綜觀市場商機長期發展而言,行動服務與行動電話產業價值鏈正進行價值重組,後進廠商卡位此其時也。台灣廠商不論採自有品牌或是ODM經營模式,皆有其獨特之優勢基礎,鑑此,謹針對行動通訊產業之相關廠商及產業政策擬定者提出較具關鍵性之策略建議如下:
■短期策略:產品設計人才引進
■中期策略:建立華人行動應用研究中心
統籌IPR授權談判與議價
服務與產業結合
■長期策略:建立核心I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