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價值,已經逐漸超越一般有形資產,也就是說,公司或企業的生產要素除了建立在有形資產外,無形資產也已經成為公司生產要素之一。
如何客觀計算出這些專利或技術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對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對依賴這些專利或技術的高科技公司而言,如果可以利用其技術或專利在資金市場上進行商業的交易活動,對於以無形資產為主的科技公司無異是一向利多的發展。
生技產業是屬於知識密集的知識型經濟產業,也是全世界公認運用智慧資本衍生之高科技產業之一,其產業的最大特色在於需要投資大量之研發經費,並由專業人才長時間投入於智慧財產權、專門技術(know-how)等無形資產之研發,及新產品之商業化。因此企業的主要價值,除了計算可反映現況的有形資產外,更決定於可反映未來價值的無形資產。
以生技藥品為例,生技產業之研發期長達10~15年,在其產業結構中,技術分工的專業門檻高,相互間的依賴程度高,產品的研發可區分為許多不同的階段。任一階段的技術發展,如能成為專利知識,或發展為平台技術者,將這些無形資產完成一定程度的驗證,即可透過資金募集的程序加以「有價化」,將其知識產權化,以為計價原則或變現之依據,這也是研發型生技產業所賴以生存的根基。
不過,生技醫藥產業之研發,從技術的取得到產品的開發、上市,需要相當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內的變動,往往不可預測,如僅僅使用一般的技術鑑價方法,未將未來成敗之風險因素納入考量,可能無法反應出技術的真正價值,對於生技產業的發展,不啻為一大阻礙。因此,如何建立適合生技產業的技術鑑價模式,並能為其他產業或會計領域所認同,就成為各方的努力重點!考量到生技產業所交易的技術大多屬於早期技術,存在多項不確定性及風險因素,本書將介紹目前較常使用的現金流量折現法、風險調整淨現值法、及實質選擇權等評價方法,希望提供讀者在進行技術鑑價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