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下,CO2排放量節節高升之運輸部門成為各國積極重點管理之對象,其中車輛是運輸部門二氧化碳排放之主要來源,因此全球主要國家皆積極推動低碳車輛之發展,特別是最具減碳效益的電動車輛,成為未來發展之趨勢與政策推動之焦點。
電動車發展初期受制於電池容量的限制,每次飽電條件下,可行駛距離不及傳統引擎車,因此短中期電動車輛成長的重要關鍵之一即為充電系統的便利性。對電動車使用者來說必須適應不同於以往需至加油站加油、約5分鐘即可加滿油箱的能源補充習慣,雖然大功率充電確可縮減充電時間,但隨功率持續增加,每單位節省的時間所需充電器成本增幅卻大大提高,同時快速充電易對目前單位價格依然高昂的電池造成損傷,因此,充電站的佈建與設計並非一昧追求高功率之充電系統,而是應考慮不同充電地點(影響可充電時間長短)、不同服務提供者(自家、政府單位、商業營利)依不同模式與應用情境裝置最合適之充電設備。
在充電站建設方面,美國、日本與中國皆提出短期之充電站建設目標,並已積極透過示範運行計畫或以政府提供建置補助金的方式鼓勵充電站的建設,例如美國的「EV Project」計畫,日本的「EV.pHV town」計畫,而中國由5大央企主導公共充電站的興建。目前已吸引許多廠商投入充電設備的開發與生產。
而台灣電動車發展起步相對較晚,若依行政院所規劃時程預估,約需至2013年後才會產生對充電設備之大量需求。加上台灣未來國內汽車市場年銷售量約維持在30~35萬之間,即使電動車能完全取代汽油車,依然會面臨內需市場不足的問題。未來若欲持續投入發展電動車充電設備產業,勢必將朝出口海外市場發展,並須直接面臨與國外設備商之競爭。
本研究由潛在競爭廠商數量、量產與成本競爭能力、研發技術與產品品質及品牌銷售能力等構面進行台灣廠商與各國廠商之競爭分析,由於日本市場需求量較中國大陸與美國為小但競爭者眾多,且上述之競爭構面短期內台灣皆較難和日本廠商競爭,因此較不建議切入日本市場。而在美國市場與中國大陸市場方面,由於台灣廠商與國外廠商於上述各構面分具優缺,需配合自身之優勢,視家用慢充、公共慢充與公共快充之不同產業特性以不同策略尋求切入之機會。
綜整美國與中國大陸市場切入策略建議摘要如下:
一、美國市場:
1.售後服務策略
各車廠之供應鏈體系尚未成型,台灣廠商應尋求與車廠合作之機會進入家用充電設備市場。長期下可以切入副廠品牌市場,提供比照原廠之售後保證與服務,降低消費者之疑慮。
2.品牌與行銷策略
未來家用充電設備市場若朝向B2C發展,發展品牌與通路即為台灣廠商欲切入的重要方向,以穩定的品質透過消費者口碑與通路銷售評比建立品牌形象。
3.生產製造策略
台灣廠商精於OEM、ODM模式,具有生產品質與成本上之優勢,建議可以Tier 2角色先進入市場,並累積自身經驗,再尋求成為Tier 1設備商之機會。
二、中國大陸市場:
1.產品定位與合作對象策略
家用充電方面,台灣廠商應佈局高品質、高性能之產品以和大陸本土廠商取得市場區隔,並應尋求與車廠共同合作進入車廠配套體系。公共充電則尋求與石油公司合作之機會,往快充設備持續開發。
2.研發技術佈局策略
公共充電站營運需搭配通訊、網路等功能,通訊與網路產業為台灣之優勢,可藉由異業合作或購買整合模組以提供符合系統商需求之產品,此外於技術之精緻化亦為中國所欠缺,應善用此優勢尋求共同合作發展之機會。
3.生產製造策略
應持續注意中國大陸本土自製率相關之管制規定,且由於快充設備運輸成本相對較高,若於鄰近市場處就近製造,可由此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