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為「台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中「全球環境掃描與觀測」部分,旨在透過各項研究方法,找出全球環境變動之下,可能在2020年對於台灣發展前景帶來極大影響或衝擊的關鍵趨勢與議題,以利決策當局及早因應。
回首2008年以來,全球發展環境面臨諸多劇變。除全球金融風暴引發各國經濟體質轉變之外,包括日本東北大地震在內等重大天災也開始引起各界對於環境問題的重視,引發各國災害防救措施、能源政策等出現轉變。其餘包括2010年末從北非、中東一路蔓延至中國的茉莉花革命、區域貿易興起、平板電腦的崛起,以及兩岸經貿往來持續加溫,均可能對台灣未來發展前景帶來新興趨勢。
因此,本研究將首先掃描過去3年來的重大事件及其引發之後續影響,再以本計畫之前期研究成果為比較基底,逐步審視2020年全球發展環境與趨勢變化,最後歸結出2020年台灣發展環境可能面臨之新興趨勢,以及各項趨勢之潛在影響。
因此,本研究參考英國水平掃描中心建議之趨勢分析工具與方法,以「訂定研究範圍」、「蒐集參考資料」、「找出關鍵信號」、「觀察重點趨勢」等四大步驟,逐步挖掘出2020年台灣可能面臨之發展環境變遷與影響。
訂定研究範疇後,本研究繼而以2008年以來的各國前瞻預測結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的前瞻預測、台灣國內的前瞻研究結果為主要參考文獻。各方結果經彙整後,便與前期計畫之研究成果進行比對,並透過專家座談會收斂出2020年台灣可能面臨之新興趨勢,及其潛在影響。
經資料彙整、歸納及專家座談會多方討論後,2020年台灣發展前景可能面臨六大關鍵趨勢:
趨勢一、少子高齡化社會降臨
未來發展機會:據經建會估計,2017年,台灣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國民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增加,健康養生、醫療照護等銀髮族需求相關市場開始成長,軟、硬體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系統、都市與住宅規劃、勞動制度等也開始因應高齡人口需求而改變。
可能面臨威脅:據經建會估計,隨著總生育率屢創新低,台灣最快將於2018年出現人口負成長。未來10年內,台灣0-5歲學齡前人口將減少15.5萬人,約13%。少子化的潛在影響十分深遠,不僅將造成教育體系、醫療機構、社福體系、勞動市場、國防軍力等出現結構性變革,人口減少亦隱含內需市場縮減,可能觸動產業結構調整等潛在變化。
趨勢二、經濟規劃重量入為出
未來發展機會:國家發展以均衡經濟成長及環境永續為目標,「量入為出」的發展策略下,節能減碳相關之綠色能源、潔淨科技產業加速起飛,廢棄物回收再處理、污染防治、災害防救、生態保育等面向亦備受重視。產業發展開始將運輸成本、供應鏈的碳足跡、自給率等環境相關因素納入考量,從全球市場轉而以區域或國內需求為首要目標。
可能面臨威脅:全球發展遭逢環境限制,能源、資源、原物料供不應求,加上氣候變遷引發水旱災等極端氣候頻傳,土地、能資源、極端事件等環境限制促使國土與都市規劃、經濟與產業政策積極因應。
趨勢三、全球化走向區域整合
未來發展機會:金融海嘯過後,新興市場崛起,全球經濟重心東移。據世界銀行預估,2025年全球半數經濟成長來自於中國、巴西、印度、印尼、韓國、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各國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出口雙軌帶動經濟成長,加上能資源價格推升運輸成本,全球化趨緩,區域經濟整合蔚為主流。亞洲新興市場成長快速,台灣可透過與更多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加入「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等取得經貿優勢。
可能面臨威脅:隨著亞洲新興市場崛起,中國、韓國、印度、印尼等經濟與產業快速成長過程中,恐擠壓台灣部分產業原有角色與定位。再加上東協加一等區域經濟整合潮流下,台灣勢必面臨與中國大陸共生過程中難以避免之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取捨,以及為求加入區域經濟統整之關稅、環境、勞動市場、智財保護議題相關之環境整備。
趨勢四、互動式智慧科技無所不在
未來發展機會:數位科技創新媒體、教育等資訊流通方式,網路、資料儲存、感知感測技術推動既有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系統、都市規劃產生變革。電腦、材料、纖維智慧化與輕薄化,且注重與環境和使用者的互動;如中高齡人口醫療照護、節能監控設備等。有鑑於台灣在精密機械、材料與奈米方面的優勢,未來將可持續發揮創新研發實力。
可能面臨威脅:網路經濟時代,核心技術除消費性電子產品外,還包括無線網路、應用程式等。儘管台灣過去在硬體製造上佔有明顯優勢,但在應用程式等軟體建構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台灣內需市場規模較小,未來須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測試腹地,跨領域整合軟硬體實力,方得佔有一席之地。
趨勢五、多元治理體系興起
未來發展機會:就國際局勢而言,美國經濟成長疲軟及財政困境將削弱其強權地位,日本及歐盟同樣面臨經濟成長遲滯、財政與主權債務問題難解等挑戰。十年後,美、日、歐的三角領導地位恐不復見,而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將更具領導實力。其中,有鑑於日本政府近來十分憂心其產業競爭力衰退,加上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政府與企業積極思考分散風險策略,形成台灣和日本產業加強合作的理想時機。就台灣國內環境而言,網路科技加速資訊傳播及社群連結,公民社會影響力增加,並積極參與政策制定過程。
可能面臨威脅:美國、日本、歐盟經濟邁入低成長時代,其財政與主權債務問題不僅為全球經濟前景埋下隱憂,也為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成長帶來變數。未來十年,若美國政經地位不如以往,加上兩岸經貿合作趨於緊密,勢必將連帶影響美、中、台三角關係。就國內而言,隨著政府組織改造啟動、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五都升格直轄市,未來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就預算、職掌分工,加速因應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人口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等新興挑戰,將有待進一步協調與整合。
趨勢六、中國發展前景充滿變數
未來發展機會:若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成長,順利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則在中國十二五規劃推動由出口轉為內需、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落實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下,兩岸在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開放陸資來台等經貿合作的助益下,將有利於我國與中國大陸產業順利分工,形成完整供應鏈,共同布局全球市場。台灣可望以精密製造、機械、材料、奈米科技等技術優勢,加上中國大陸市場規模,贏得一席之地。
可能面臨威脅: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年成長率屢創新高,近年來部分機構與經濟學家預測,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可能趨緩,國內外需求疲軟造成失業問題,加上貧富差距、社會福利不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加總形成社會動盪或衝突。有鑑於此,中國十三五規劃期間可能擴大十二五規劃期間的改革議題,並著重在體制的調整與銜接。對台灣而言,中國經濟與社會陷入動盪,亦將對當地台商及台灣整體經濟成長造成隱憂,因此應及早研擬未來十年中國發展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並針對每種情境及其潛在衝擊,擬定應有策略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