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整體經貿環境變化迅速,尤其是中國為具體實現「十一五規劃」內的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政策方向,實施了一連串新經貿措施,而這些措施除了明顯加深台商轉型升級的壓力外,或許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之際,對我國產業所形成的競爭壓力。另外,目前已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仍維持高成長,加上13億的人口規模,都讓中國在全球市場中愈來愈重要,更是我國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然而,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改善,兩岸產業合作機會漸增,其中由我國政府積極推動的「搭橋專案」計劃,是針對幾個特定產業,逐步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協助我國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甚至是共同進軍國際市場。
過去台商多利用中國豐富且低廉的資源進行生產佈局,尤其是勞動力資源,藉此維持台商在全球的競爭力,雙方明顯呈現台灣有技術,而中國大陸有資源的優勢互補局面。但是近幾年中國由於經貿環境快速變化,我國還能維持多久的技術優勢;面對中國市場崛起,我國該如何搶占市場商機,都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因此,面對中國經貿環境迅速變遷,如何憑藉固有的產業競爭優勢,整合兩岸資源,甚至是國際資源,尋找我國產業的研發創新佈局策略,是本研究重要之目的。對此,本研究是先討論中國經貿環境變遷之背景,接著探討中國經貿環境變遷之現況,主要有中國市場崛起、經貿政策改變及兩岸經貿政策等三部分,同時分析這些變化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和因應方法。
另外,為了瞭解目前兩岸的研發創新環境,本研究除了說明目前兩岸研發創新體系外,同時進行研發創新能量的比較。根據比較結果,可以發現目前兩岸主要差異在於中國雖然擁有大規模的研發資源(如研發經費和研究人力)以及科學研究產出(論文產出數量),但是科學研究產出的國際影響力以及美國發明專利核准專利表現並沒有呈現出絕對優勢;然而,台灣的研發資源以及科學研究產出雖然較小,但是由於研究人力素質較高以及研發效率佳等因素,讓台灣少量的科學研究成果仍具有一定影響力,而且在美國發明專利核准的表現也明顯優於中國。
最後,本研究選定「搭橋專案」計劃中的LED、通訊、工業設計及中藥等四個產業,藉由文獻、次級資料搜集以及專家訪談等方法,依序從產業的需求面和供給面,探討我國產業的研發創新佈局策略,並提出具體策略建議。
1.在LED產業,主要建議有利用兩岸LED產業的研發能量,共同進行產業發展關鍵的研發合作,例如共同進行驗證技術開發,或是共同開發能達到高發光效率的螢光粉;同時結合台灣現有優勢資源,開發具高附加價值的利基型應用。
2.在通訊產業,主要建議有利用台灣通訊產業優勢,協助中國推廣3G系統,進行優勢互補;藉由與中國的國際設備大廠合作,開拓海外市場,提升我國在局端設備的研發能量;策略性的協同外商一起進入中國市場,平衡過度依賴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通訊標準的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通訊產業之地位,主要實施重點要有整體且有長遠規劃參與國際通訊標準組織,同時結合各界資源的力量對制定標準產生影響力,並培育參與標準組織所需之專業相關人才。
3.在工業設計產業,主要是針對不同規模的設計公司,提出策略建議。大型專業設計公司可利用本身優勢,整合全球資源,進攻中國市場,成為能夠提供整合型服務的專業設計公司。而中小型設計公司可利用國內豐富文化資源,以及政府資源,進行異業結合,開發台灣文化創意產品的利基型市場,放眼全球市場。
4.在中藥產業,主要是建議對外成立中藥原料供應聯盟,掌控藥材來源;對內增加關鍵藥材的種植。利用談判(例如ECFA)、政府資源協助台灣濃縮中藥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