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對一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界定,臺灣已於2011年跨過效率推動階段,晉升為「創新驅動」階段。然而,若以WEF過去四年來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創新的細項指標進行分析,則可以發現,臺灣在創新相關指標的排名,幾乎連續四年皆呈現衰退現象,尤其在科學與研究機構的品質、政府對先進產品的採購、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才等方面,更為明顯。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發現當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比重改變時,以往分析創新績效的方法往往無法提出警示,因此若要改善臺灣創新績效,必須具備新思維,繼而綜整出不同階段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創新關鍵要素;同時根據創新供給條件的基礎強弱,以及創新的起始資源需求多寡,將創新類型區分「具基礎之厚創新」,「不具基礎之厚創新」,以及「薄創新」等三大類,且運用案例研究,分析未來創新環境與現況之差異,並據以提出針對不同創新類型的養成策略,以及提升產業創新效率之策略建議。
在不同階段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創新關鍵要素方面,第一階段係指整體環境自行培育人才或吸引外來人才的能力,人才的基礎條件越好,創新效益也越高;第二階段係指企業、創投或政府挑選人才及創新標的能力,以及可挑選之人才及創新標的之多寡,創新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是否有得挑,而且挑得準;第三階段係指將挑選好的創新標的,進一步養成或擴大創新的能力,關鍵在於整體創新環境或機制的資源取得難易度,以及組織內外的互動順暢與否;至於整體創新績效的高低則來自於這三大階段的創新結果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