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2005年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報告指出,全球於2010年前居住於城市的人口數將超過居住於鄉村的人口數,而且持續增加;也由於活動人口數目大幅增加與經濟活動的頻繁,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面臨了極大的挑戰,相關系統設計的複雜度也大幅增加。觀察過去的發展歷史,經濟成長與交通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隨著都會區持續發展,交通所衍生的問題也日益嚴重,例如塞車問題日益惡化,停車空間不足、空氣污染、噪音污染、車禍傷害、都市土地與空間資源浪費等問題,此等交通問題已成為許多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各國無不積極研擬並推動交通問題的解決對策。此外,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已嚴重威脅到地球的基本生存環境,人們慎重地重新檢視我們對於汽車使用的高度依賴程度,甚至對於交通系統設計思維與交通習慣模式也都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有鑑於此,本研究藉由收集與分析全球都會區主要交通問題,研究歐美等國家的都會區交通問題改善策略,綜整都會區交通系統之未來發展趨勢。探索相關策略之關聯產業與技術,並建議我國在此趨勢之下適合掌握與發展之產業契機。
本研究歸納發現,主要改善策略可大致分為兩類,一為透過大眾運輸策略與運輸需求管理策略,以減少個人車輛的使用。在當今節能減碳趨勢下,都會交通問題的解決無法再以增建道路面積改善個人運具流量為主要手段,而是改以強調使用綠色運具以及提升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同時間著手減少個人移動需求與私人運具的使用。然而縱使積極推廣大眾運輸,並透過各種管理政策以減少個人車輛的使用情況,大眾運輸系統仍無法完全取代個人車輛,未來個人車輛仍將存在相當的使用比率,因此第二類改善策略即在於透過提升個人車輛之設計與使用效率,積極解決個人車輛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與噪音等交通問題。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發現,就技術發展關聯性而言,代表性第一類改善策略包含:(1)先進大眾運輸系統(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PTS)、(2)先進旅行者資訊系統(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ATIS)、(3)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 BRT)、(4.)汽車共乘(Carpooling)、(5)汽車共用(Carsharing)與(6)交通擁擠收費(Congestion Pricing)。第二類的代表策略則為發展高效率低污染的電動車輛。
第一類六大策略下具相對重要與共通性之技術包括資訊資通訊系統、車輛定位系統與車內資訊系統,而其中具發展潛力之技術或產品則包括車輛偵測器、車輛定位技術與Telematics。而第二類個人運具污染問題解決策略,相對重要且台灣廠商深具發展機會之產品/技術,經研究發現以電池與電動馬達為主,針對策略與技術/產品之台灣產業切入建議主要有二項:
都會區交通系統解決策略所需之產品與基礎技術普遍成熟甚至已商品化,進入障礙不高,但就系統整合能力而言,相對於國際競爭者,台灣廠商相對較為不足,也較不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自主設計能力,因此短期內難以取得差異化優勢,建議與具備整體解決方案經驗之國外系統整合廠商合作,國內廠商仍以發揮台灣優越製程能力,聚焦在硬體設備前端OEM/ODM製造。
長期而言,台灣仍應朝向高附加價值活動發展。台灣廠商仍應培養對特定系統的整合能力,從關鍵設備代工製造、轉型為關鍵設備設計,再結合合作夥伴資源,建立系統整合能力,成為整體解決方案服務整合廠。
於此全球城市化與強調節能減碳之趨勢下,都會區交通系統的規劃與改善將充滿挑戰與商機;本研究之發現與建議,即出自於掌握趨勢機會之動機,強調發揮台灣既有產業與技術優勢,希冀協助在此潮流下創造產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