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導體及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車用電子的應用領域也更為廣泛,加上交通擁擠及交通事故等問題日益嚴重,汽車電子的應用範圍亦不再侷限於引擎、傳動或底盤等產品,與主動安全、駕駛方便性、功能智慧化、乘坐舒適性及高可靠性等相關產品,已成為汽車大廠進行產品差異化的關鍵。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之調查,2003年全球汽車電子市長規模約為1,131億美元,2008年將成長至1,63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6%;且根據IC Insights的資料顯示,2010年汽車搭載汽車電子的比例亦將達40%,汽車電子的發展潛力可見一般。
配合此一發展趨勢,無論是國際汽車大廠、汽車零組件大廠,甚至半導體廠均加入電子技術創新的行列,希望以新技術及新產品,來提升競爭力。反觀台灣產業的發展現況,不但整車廠的技術發展受限於日系母廠,汽車電子零組件廠商也以中小企業居多,無論是資金、技術、通路、人力等核心資源均無法與國際大廠相較,若要正面競爭猶如小蝦米對大鯨魚。
在內需市場市場過小、技術能量差距大等劣勢情形下,台灣汽車電子產業如何迎合全球發展趨勢,發展屬於台灣汽車電子業的利基產品或利基市場,將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根據IEK觀察,與引擎及懸吊系統相較,車身電子及駕駛資訊系統產品對於安全性的要求較低,且未來全球市場的成長率也高達8%以上,故建議台灣廠商能加強與身車電子及駕駛資訊相關產品的研發,如適應性前燈照明系統、LED車用照明、夜視系統、胎壓監測器、防撞雷達、導航系統及車載機等。
至於利基市場方面,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帶動了汽車電子市場的需求,估計2004~2006年每年將維持30%以上的成長率,在此一趨勢的帶動下,台灣汽車電子廠商如能善用與中國大陸相同文化的優勢,加上台灣汽車整車廠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亦漸入佳績,將有助於新市場的開拓。
須注意的是,目前國際Tier One大廠已至中國大陸投資,且與中國大陸一線或二線汽車廠維持既有的供應關係,如Delphi供貨給GM體系、Visteon供貨給Ford體系、Denson供貨給Toyota體系。
國際供應鏈體系切入不易,國內廠商可將目標市場鎖定中國大陸的二線或三線汽車廠,利用技術合作或資金合作的方式,作為進軍中國大陸原廠或售後服務市場的進入策略,以解決台灣內需市場規模不足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