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掀起產業再造的浪潮,主要工業化國家以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策略促進經濟成長應用智慧化技術,解決社會挑戰的工業系統。而開發中國家以內需為支撐,力求新興產業迎頭趕上增進中小型創新企業的能力,促進在地供應鏈創新與創業。台灣應激發產業活力,力求全球供應鏈地位與附加價值提升。本計畫之研究目的是了解先進國家如何因應全球趨勢的產業發展政策動態,作為台灣提升產業創新與競爭力的政策參考。
本計畫依據全球競爭力排名、製造業指標之結果,選擇具經濟與產業影響力的國家進行標竿研究,挑選了美國、日本、德國與芬蘭等四個國家作為政策標竿的國家。此外計畫成員也在執行期間觀測此四個國家之政策動態,執行過程中理解英國、新加坡與澳洲等國家研擬國家長期創新政策,與原標竿四國家同時呼應數位經濟、智慧城市/社區和創新系統革新之趨勢。以下彙整各國標竿的重點。
一 、美 國
創新是美國經濟維持長期興盛的主要來源,因此鼓勵創新是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主張。近幾年來美國科技研發的重點在先進製造技術,同時精進原具有優勢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技術,以提升美國在新一波產業變革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為了回應先進產業發展的需求,美國必須強化新科技發展的人才技能和教育系統,以及改善能源供應和基礎設施品質,才有機會吸引企業在美國的投資與經營。
二 、德 國
德國當前最重要的產業創新政策是由產業界發起、政府支持之「工業 4.0」, 也是德國高科技策略政策的一部分,整合聯邦部會、地方政府、企業和學研機構發展跨技術領域、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產業創新政策。另外中小企業是在工業 4.0 浪潮下則是相對弱勢,缺乏研發能量與人力資源情況下,不易導入新興科技。為了避免造成中小企業的數位落差,長期影響德國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三 、日 本
根據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日本將以”超智能社會”作為社會 5.0 的發展目標。政策方向為善用優勢製造技術,累積實體數據,利用機器人等帶動網路空間及現實時空結合的超智能社會之樣貌,同時強化資訊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發及人才育成。此外透過科研體系改革,強化跨部會、產官學研合作與資源整合,發展次世代顛覆式創新技術,為產業轉型與成長帶來契機。
四 、芬 蘭
芬蘭是一個小型的知識密集型經濟體,然而該國產業尚未從經濟危機和外部衝擊恢復,由於結構轉型(尤其受到 Nokia 業務改變影響的電子業)和競爭力流失,製造業規模呈現縮減。芬蘭政府在 2015 年提出政府計劃的五項優先項目:1)就業和競爭力; 2)知識和教育;3)福利和健康照護;4)生物經濟和潔淨技術;和 5)數位化、實驗和放鬆管制。
五、英國
為因應資訊時代的挑戰,推動英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英國政府先後在 2009 年 6 月推出《數位英國(Digital Britain)》計畫,和 2015 年提出《數位經濟策略(2015-2018)》便是其中一項綱領計畫。英國政府期望透過數位化創新來驅動社會經濟發展,透過資訊通信技術創新、融合、擴散來提升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確立英國建設成為數位化強國的發展方向。
六、新加坡
新加坡第 6 個五年期的“研究、創新與企業 2020 計畫”(簡稱 RIE2020)將
提撥約 132 億美元經費,同時根據新加坡競爭優勢與國家重大需求,RIE2020 將聚焦先進製造技術與工程、健康與生物醫藥科學與服務、服務經濟與數位經濟、城市的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等四大領域。此外將空白研發(white space) 專案預留經費比例由 10%提高到了 13%,以提供資金給未來新興研發專案。
七、澳洲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發佈報告《澳洲 2030:為我們不確定的未來導航》,協助政府和企業制定計劃以因應未來機會和挑戰。報告構建了 2030 年的四種情境:數位化服務和知識驅動型經濟轉型;礦產、能源和食品仍是澳洲的支柱產業;澳洲與先進國家一同解決碳排放、資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應氣候變化和資源衝突,可能降低全球貿易量,澳洲需加強重點產業建設以服務國內需求。報告中將食品和農業、健康和醫藥、製造業、採礦和金屬業、石油天然氣和能源等五個重點產業置於每個情境下進行分析, 指出了每個產業的關鍵成長機會,均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組織,卓越的科學研究和創新的方法促進技術的快速開發、採用和擴散,最終促進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