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業結構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為加速產業競爭力,產業積極提升生產技術外,由於國際環保潮流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之趨勢,國內產業隨著國際環保壓力日增,產業的經營型態亦作因應之調整,積極地在清潔製程與生態化設計努力,以達產業永續發展的目的,由於國際環境標準的提升、全面環境品質管理之要求,國際環保技術發展也從早期的廢水廢氣及廢棄物的管末處理,逐漸將廢棄物減量與減毒等管理工作及清潔生產列入發展重點項目之一,民國79年環保技術已由資源回收與污染物的高級處理發展為重點,取代了傳統的環保工程與技術業者,由此可知環保產業的發展已進入快速變化的全球競爭局面。
立法院於2002年6月4日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規範了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權責單位、回收方式及不合法情事的罰則,為國內資源回收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使得環保有關議題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已非昔日的工業污染防治的訴求,資源回收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的目標也促使了環境的軟、硬體技術結合成為發展方向,過去,台灣追求無限的經濟成長,大量生產後產生的大量消費與廢棄,環境出現嚴重的污染負荷,經濟與環境嚴重的失衡,近年來,政府已體認廢棄物資源化工作之重要性,規劃了資源化產業發展策略等措施,惟相關機制有待加強,故在產業多元化及知識經濟發展帶動下,新興產業亦快速萌芽,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即為其中之一,加強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制定資源化產品品質與技術,以協助輔導發展此資源化產業,以加強我國際競爭力。
1992年第五屆歐洲環境行動行動方案提出的環境政策,此政策係以產品為導向,改善產品生命週期中的環境績效將一致為歐盟的挑戰,因此歐盟正式認可了『整合性產品政策』(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IPP),以其為在產品的生命週期的考量下完成產品的環境績效之策略工具,使產品的環境負荷降至最低,不論是製造商、廢棄物回收商、處理商等需積極的投入,為綠色產品與永續消費工作努力,另歐盟亦於2002年通過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WEEE)及限用危害物質指令(RoHS),規範了機電產品方面的環保性及廢電子電機物品資源化之限制,可見『管頭(front-of-pipe)』技術重要性將取代『管末(end-of-pipe)處理技術』,且廢棄物資源化問題益備受重視,歐洲為我國分散貿易市場之主要目標,為我第三大貿易區,此兩指令的實施勢必造成相關產業的成本、產品設計與營運作業之影響,因此,國內業者、政府及研究單位應加速對相關產品之製造及廢棄後資源化的因應技術投入研發,確保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之一席之地。
國內廢棄物與日俱增,以台灣環境而言廢棄物資源化已為解決處理設施嚴重不足的最好方法之一,政府單位在提升產業競爭力發展計畫中即將資源化產業列入加強輔導產業之一,預定產值有三百五十億元以上,鑑於國內事業廢棄物的產量居高不下,政府除了致力污染控制與工業減廢措施外,需將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進入廢棄物處理體制方能有效解決廢棄物目前面臨之問題,環保署公告回收的十六項消費性廢棄物皆已設回收體系,透過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建立有效回收管道等機制,強化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如能輔以資源化技術決策支援系統與產品的認証制度,定能確保政府減廢與廢棄物資源化政策的推動與資源永續利用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