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產業聚焦生產業務,導致附加價值率的提升,較難展現。近期政府提倡將台灣製造業,從2級產業推升至2.5級製造服務業;積極推動製造業的服務化,深化與客戶之互動關係,延展製造業核心價值能耐,創造新的產業價值鏈。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食品製造業服務化之經營模式,進行探討研析,從中發掘台灣食品製造業向上提升的關鍵方向與力量。研究發現如下:
1.服務化模式逐步演化。過去食品製造業服務化以代工為主;但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及下游客戶需要獨特性、差異化產品,食品廠商將服務價值活動,衍生至銷售、行銷、顧客服務等,或保健食品廠商可聚焦微生物類保健素材的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跳脫既有以生產為主的服務化模式。
2.多元服務模式來自重新組構產業價值活動。近幾年食品製造業服務化模式趨向於多元,包括供應鏈整合、經營通路與顧客關係,供應鏈向上游垂直整合可確保原料價格及品質穩定,並可掌握關鍵素材原料;而透過水平整合食品業者可補足產品種類的完整性,及進入新興市場,以接觸服務更多消費者;或提供全方位整合性解決方案,協助客戶解決經營問題及維持營運正常,或透過科技提供消費者客製化的健康產品及諮詢服務、便利性的購買及產品使用服務,貼近消費者日常所需。服務基本由滿足客戶或消費者需求,進行延伸。
3.服務除提升價值外,亦可深化顧客關係與忠誠度。食品製造業服務化可提高附加價值,例如垂直整合對原料供應及品質穩定性有助益,可帶動原料周邊產業的發展,且垂直整合可產生創新的服務模式。而整合性解決方案可深化與顧客之關係,凡顧客任何營運之所需,皆為其服務商機,並衍生客製化及多元化服務。
4.運用跨業力量,可加強客製化需求觀察及建立服務體系。以科技提升製造業服務化品質,客製化健康服務是未來重要趨勢。食品業者要涉入相關業務,需仰賴新興營養及醫學專業知識介入。另,應用軟體程式可作為廠商提供消費者服務的虛擬平台,其具有即時、客製化、貼近生活需求之特性;而新興包裝技術、新穎包材及特殊塗層技術,可解決產品包裝不易開啟、重複密封、使用不便之問題。
5.推動服務平台的建立,配合具專業的服務與技術能力,製造業服務的品質與效益更能彰顯。製造業服務化需跨領域合作,食品製造業服務化趨於以平台模式發展,主要因應產業分工的結構及顧客多樣化的需求,食品廠商逐漸從單一生產製造的服務,轉向提供全方位及整合性的服務,因此需要引進各方面專業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6.製造業服務化的推動,全盤的細緻規劃,將有助於系統延伸及應用。全面性規劃製造業服務化之發展,食品業在需求和供給端應作更密切的整合,同時製造業服務化要納入社會、環境和經濟面的考量,以契合顧客現在及未來的營運規劃,因此食品廠商應進行組織內部的知識分享,且供應鏈可採取彈性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