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開發中國家發展迅速,導致全球資源需求大增,造成國際各項物資的價格居高不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民生物資,如奶粉、砂糖、黃豆、玉米、小麥等價格持續飆漲,其次即為基礎原物料與金屬礦物,其中又以貴金屬和稀有資源最受矚目。
高科技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但我國因缺乏天然資源,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各項稀有各種資源,多購自於海外市場,若遇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不明原因斷貨等狀況,在沒有任何稀有資源保護措施的支援下,企業的經營將承受面對極大的生存壓力。因此,在稀有資源需求增加、供給來源受限、競爭壓力增強的多重因素衝擊下,稀有資源無法穩定供給,價格波動大。
本研究為探索稀有資源對我國產業之重要性,並分析中國在資源、材料與產業上的發展動向,解析中國運用稀有資源帶動產業發展之意圖,最後,標竿日、韓兩國的稀有資源穩定供給對策之作法,提出確保我國產業所需稀有資源因應對策之建議。故,本研究採以下步驟逐項進行研究與解析:(1)界定稀有資源定義、範疇及其應用領域介紹;(2)中國稀有資源產業發展概況與資源緊縮政策的動向研究;(3)各國應對稀有資源管控的做法與回應;(4)台灣稀有資源佈局策略與產業發展建議。本研究經與各界賢達先進的指導與討論,相關的重要成果與論述,將分述如下:
一、資源窘迫時代來臨,人類生活從仰賴地下資源過渡到地上資源
在新興國家興起的帶動下,導致各種資源的需求大增,造成國際各項物資的價格居高不下,如此高騰的資源價格,不僅源自於需求大增,也肇因於環境稅、碳稅等的徵收,以及人們對於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視,環保意識逐漸高漲,人們使用資源的方式也開始轉變。世界各國逐步建立起不同物品的廢棄物回收體系,將其中可以再製的部分重新分離再利用,使得資源可反覆地在地表的生態系中循環,意即「地下資源」轉為「地上資源」。
人們對於能源資源使用也從過去的地下資源(石油、煤、天然氣、礦產),轉為地上(水力、再生資源)與天上(太陽、風力)的資源,遂此,太陽能、燃料電池、電動車等產業領域成為各國新興產業的關注焦點。在從仰賴地下資源轉為地上資源的過渡期裡,人們需要比以往更為環保的商品,以提供更好的節能效率與節料商品。
二、稀有資源為高科技產品之關鍵材料成分,亦為綠色新政所推動節能環保商品之核心材料
今日稀有資源已成為製造高價元件、數位家電與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像是用於電容器與相機鏡頭中的鉭(Ta)、觸控面板中的銦(In)、鋰電池電極中的鋰(Li)、電動車馬達與醫療設備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中使用永磁性磁鐵的釹(Nd)等;其他特殊用途如航太機具零件、軍事武器、雷射、核能工業等皆有使用稀有資源,其可提供磁、導、光、電、熱等物理與化學特性,故可用於電子零件與材料當中。
又加上,京都議定書協議將於2012年到期,氣候變遷問題日益惡化,全球正掀起一股綠色經濟革命的風潮,而這些新建設、新設備與新科技的運用,也多須使用含有稀有資源之零件與材料,像是: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銦(In)、LED照明設備中的稀土螢光粉等。
三、中國透過稀有資源緊縮政策,開拓「資工技」的產業發展新路徑
中國地區的大陸古地盤地質裡蘊藏了豐富的天然資源,不僅礦產種類豐富,濃縮純度高,部分的特定礦種蘊藏量更是居世界之冠(如:鍶、鉍、鎢…等)。這對於開發中的新興國家而言,擁有天然資源,就等同於多一項與世界進行交易的籌碼,對其國際地位、產業與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貢獻。
其中最特別的稀有資源即為稀土,中國提供全球96.77%的生產量,是全球第一大稀土出產國,也是唯一能夠提供全部17種稀有資源的國家。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更曾以「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說明稀土的重要性,一語道出中國稀有資源的富饒與戰略價值。
中國為此繼出稀土產業的相關規範,並持續降低稀土出口量,提高出口關稅稅率,限制外商投資稀土礦產的開發,但獎勵外商從事精煉與深加工等的產業環節。在中國稀有資源緊縮持續加強管制的力道的同時,亦開放中國市場吸引外商到中國進行高科技產品的試點,如:LED街道照明設備的更新與電動車試營運計等。
如此一收一放的做法,即是以「稀有資源作為吸引或脅迫外商到大陸設廠投資的要因,吸納外商至中國設廠,進一步帶動中國產業自主創新的技術水準」的「資-工-技」產業發展路徑,意圖使中國由「稀有資源生產大國」轉進「稀有資源技術強國」之列。
四、中國的稀有資源管控政策恐將衝擊我國產業發展
稀有資源受限於需求增、產地集中、出口管制政策、關稅障礙等限制因素,國際市場的供給正發生質變與量變,連帶左右了國際大廠的後續佈局策略。
我國經濟命脈的重要產業領域與日、韓相近,在產品上亦多有競爭,但在產業鏈的關聯上,因我國產業由代工起家,部份產業雖已和國際價值鏈接軌,但製程中所需的關鍵原材料及零組件,仍多仰賴國外廠商,尤其是日、韓業者(如LCD的ITO靶材、LED的螢光粉等)。中國與日本或韓國在產業鏈的互補性高,日韓兩國皆以積極投入各界資源,推動產業往上發展,我國究竟該往上游或下游發展,才能提高產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值得各界深思。
稀有資源在中國,運用稀有資源所製作的零件與材料技術掌握在歐美日韓等國的手中,一但中國闊大隊稀有資源出口的管制,歐美日韓等國以照顧本國企業優先因應,我國產業極可能發生缺料、斷貨的危機,恐將會難以應對,屆時業者將面臨極大的轉單壓力,及成本高漲(虧本)與維持信譽(出貨)的拉鋸戰。
五、標竿國家因應對策做法之借鏡
與我國同屬資源匱乏國的日本與韓國,除建立儲備制度外,積極向國際推動資源外交,提供企業對外進行國際資源開發所需的各項協助,並且由國家主導減量與新材料替代技術開發方向,推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都市礦山體系與技術,前述的種種因應對策,皆是為產業未來發展所需之原物料來源的穩定供給預作準備,爭取新材料技術開發所需的轉圜時間。
我國應在亞洲區域經濟勢力調整之際,掌握中、日、韓三國在稀有資源領域的競合態勢,找出我國產業發展契機,意即我國應以化危機為轉機之思惟,以「台灣應成為中國稀有資源管制下的共同受惠區」構思通盤的因應對策。
為鞏固原物料的充分供應,銦(In)、鏑(Dy)、鋰(Li)與LED用稀土螢光粉的相關應用產業,因該儘速完成產業供應鏈之部署或替代技術方案的開發。
今日各國所關注之稀有資源的新應用拓展(或替代技術之研發),攸關產品性能提升與產業競爭力之確保,也是傳統產業提升附加價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日、韓等主要競爭國皆已積極投入之局勢下,我國當局實應聚焦重點項目急起直追,方能在在中、日、韓之競局中,取得更為有利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