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3C產業已有十餘年的成功經驗,未來依然是在3C產業的推動與發展下,延續目前我國的競爭優勢,也帶動傳統產業轉向支援3C產業,由產業分工將上、中、下游整合建立整體能力,有效提昇國家競爭力。
3C產品包含電腦資訊、電信通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其主要是由機構體及各種元件所組成,其中區分為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機構元件和功能元件,此四類元件構成完整的電子零組件產業。
未來3C整合的趨勢,通信結合資訊的傳遞將使得產業的界線更加模糊。在呼應〝輕、薄、連、省〞之未來3C整合產業特性,機械業有必要認真思考產品轉型,以爭取可能的商機。
對此,本研究重點,在於介紹3C產品的加工製程中可能會用到機械設備,再從目前3C產業對機械設備需求現況,對應找出提供這些機械的廠商。最後經由3C產品的技術發展趨勢,找出未來精密機械的可能發展空間。
全文共分八章,各章節重點摘錄如下:
第二章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節與第二節分別介紹3C產業與傳統機械產業的範圍與特性,第三節則是由產業結構分析3C產業與傳統機械產業的關聯性,並藉由關聯程度了解傳統機械在3C產業的重要性。
第三章在於了解我國整體3C產品的流程與設備關係,內容包含:主動元件(半導體、LCD);被動元件(電阻、電容、電感、濾波器);機構/功能元件(連接器、PCB、紀錄媒體)製程;電子組裝(SMT)設備與其他製程(鋁鎂合金、模具)。
第四章則是延續第三章的五類12項主要產品結構,描述這些產品對於機械設備的需求狀況。其中就這些產品的重要廠商(上市/上櫃企業),在企業的機械設備的投資,可以視為對於對於設備的需求,從需求現況也可以看出各種產品業者,對於該產品的未來有不同反應。
第五章就3C產業專用生產設備(半導體、LCD、PCB、SMT)、機械加工設備(工具機、塑膠機)與非傳統加工設備(雷射加工/鑽孔機、EDM、薄膜設備與電漿清洗器)的角度,分別陳述產品項目,目前各自擁有哪些供應商,分別介紹重要供應商的產品最新動態。
第六章則是挑選3C產業專用生產設備-PCB鑽孔機供應商(大量),機械加工設備-工具機供應商(亞崴),機構元件-連接器零件供應商(鉅祥)。介紹他們如何從傳統機械成功轉型進入3C產業用的機械,雖然發展歷程各有不同,但都是值得參考學習的。
第七章就3C產業專用生產設備、機械加工設備,介紹各項產品的技術演進與趨勢,由這些產品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未來有些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以及主要廠商的技術動態。
第八章從電子零組件產業地位與國際競爭力與機械產業競爭力角度,分析我國企業未來的策略方向,提出研究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