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dot-com公司的泡沫化,全球資訊市場蓬勃發展之榮景,自2000下半年之後,便呈現出急轉直下的空前危機。影響所及,不但引發各國政府及資本市場的財富嚴重縮水,同時連帶地也衝擊了所有以製造維生的資通訊與3C家電系統廠商及其上游產業。
回顧80年代以來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大抵而言,不外乎是在電腦產業與全球景氣循環的脈動中,藉由生生不息的突破與創新,不斷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向上提升。以IBM為例,憑藉其在大型電腦主機(Mainfram)的雄厚實力,雖然一度奠立了該公司總攬產業全局的空前勢力,但其後在Sun與Digital等中小型系統供應商的急起直追之下,世界趨勢隨之丕變,IBM一家獨大的電腦王國,逐漸在後起之秀的蠶食鯨吞之下,分化為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這波紛亂的局面,在90年代Intel與Microsoft的兩強崛起之後,又再次轉變為強調專業分工的個人電腦時代,且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下,一舉締造了Wintel與dot-com公司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輝煌歷史。
然而,就在這波網際網路熱潮結合電子商務之相關技術正要席捲全球之際,位居高科技製造業核心的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卻在「PC已死」﹑「無利可圖」等來自消費者與製造業者的質疑聲中,喪失了大步向前的自信與勇氣。就在這青黃不接的當口,網際網路事業的泡沫化,加速了個人電腦產業的沒落,也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前景,帶來了揮之不去的烏雲與障礙。
在此產業前景渾沌不明,而企業獲利又一落千丈的當口,包括HP﹑Matsushita、MIPS、ARM、Amkor、Nokia、Motorola、Ericsson、NTT Docomo、IBM、CA、Microsoft…..等原本引領產業風騷的國際級知名企業,究竟係以何種態度來面對這波危機?又是以何種智慧與策略,來帶領所屬之企業集團走出新世紀的新希望?相信對所有關心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及台灣資通訊暨軟體產業發展前景的人士,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殷鑑與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