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晶圓廠 (wafer fab) 的 IC 製造業者在整個 IC 產業體系內是最主要的
成員,全球前五十大 IC 公司中,本身無 IC 晶圓廠的屈指可數;在國內,已在營
運的十二家擁有 IC 晶圓廠的公司, 其營收佔整個國內 IC 產業產值的比重, 由
1987 年的 14.6%,一直上升到 1995 年的 55.7%,這種趨勢仍在持續中。 而且這
個行業獲利高,投資金額龐大,加上此一產業其動向會影響包括設計、光罩、封裝
、測試、設備... 等上下游產業的未來發展,故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研究將針對
國內與全球的 IC 製造業之發展動向做一介紹,除了分析各廠產能外,也在產銷與
經營層面提出一些看法。
討論要項:
一、國內 IC 製造業部份‧產業體系定位‧產銷業務分析‧營運績效探討‧研
發與資本投資‧各廠現況與發展二、全球 IC 製造業部份‧新舊廠現況與發展‧主
要公司經營現況‧北美廠商動向‧日本廠商動向‧歐洲廠商動向‧亞太廠商動向
重點提要:
‧國外 IC 大廠多以垂直整合方式在經營,國內 IC 產業則以高度分工為模式,而
其中 IC 製造業為樞紐。
‧國內八吋新廠的投資成本約為十億美金, 其中生產設備佔 75%,另外的 25% 則
屬自動化設施及廠房、廠務的支出。
‧去年全球前四十大 IC 公司中,本身無晶圓廠者僅有二家,但是他們已經與其他
公司合資在興建晶圓廠。這四十家公司的營收已佔全球 IC 市場的 91.11%。
‧包括我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在 IC 的供給、需求兩方面,圴以顯著的成長幅度,
成為全球矚目之焦點。
‧去年我國 IC 產品產值以 36.6 億美元之規模,為全球第四名,次於美國的 560
億、日本的 497 億及韓國的 151 億美元,佔有率為 2.76%。
‧去年國內 IC 製造業計有 12 家公司在營運,營收值合計是 1193 億台幣,成長
了 70%。
‧記憶體與代工是國內 IC 製造業的主要業務,前者比重是 50.9%,後者是 33.4%
,合計已佔營收的 84.3%,這個比重仍在加重當中。
‧在記憶體產品中,DRAM 佔了 52%,SRAM 則佔了 32%,是主要的二項產品。
‧去年代工值成長幅度高於 IC 製造業的產值成長,在代工產品中以微元件佔大宗
(66.1%),其次是記憶體的 17.6%。
‧產品銷售地區分佈上,國內市場的比重逐年下滑到去年的三成左右,北美地區的
份量則在不斷上升中。
‧光罩及封裝的供應來源均以國內為主,前者佔了 85.7%,後者佔 92.5%。故未來
IC 製造業的前景會直接影響上游光罩及下游封裝業者之營收。
‧國內 IC 需求市場規模去年為 2122 億台幣,成長了四成。自給率是 18.1%。
‧去年國內 IC 製造業的平均淨利率是 47.34%, 毛利率為 56.96%; 個人產值是
714 萬元台幣,資本週轉率為 1.8 次,資本報酬率則高達 83.7%。
‧研發金額佔營收的比重是 5.1%, 相較於國外的 7 ~ 16% 而言,是少了一些,
但若考慮到研發支出需達到一個門檻後,才有機會發揮夠大的效益時,則國內的
研發金額仍是相當低的。
‧去年由於八吋新廠的投資相當熱絡, 故資本支出較前一年大幅攀升了 531%,也
連帶的使得國內外的設備、化學品、晶圓業者相繼投入。
‧去年底以前已量產或投片試產的晶圓廠, 全球合計約有 584 條生產線,其中八
吋廠共有 73 條 ( 模組 ),但是未來 (1996-2000 年 ) 要興建的新廠則有 139
座,這其中八吋生產線有 117 座, 是故產能過剩的疑慮也因而產生,在此基本
面未有改善前,景氣的大幅回升,恐怕不容易。
‧1997 年是八吋新廠將落成啟用的最高峰年, 一年約增加 48 座新廠,其次是今
年的 31 座及 1998 年的 28 座。
‧在未來新建的八吋廠中,以亞太地區 ( 不含日本 ) 的數量最多,達 38 座左右
;其次是北美地區的 34 座。
‧策略聯盟是全球 IC 工業的經營趨勢,美、日大廠都必須這樣走,我國須當更積
極的來進行。除了在技術、資金的合作外,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獲取未來技術、
產品規格的資訊也是很重要的。
‧就支撐一個 IC 製造廠的三大主力─製程、產品研發及行銷而言,要成為全方位
的公司則必須三者並重;可惜國內僅靠製程立足,產品研發實力除少數公司外,
相對薄弱,而行銷又需立足在產品研發之上,故我國當務之急乃建立產品研發實
力,否則只靠製程能力,終將走向全部代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