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物技術的應用範圍廣泛,舉凡農業、環保、特化、醫藥、保健食品等均屬之,生物技術帶給人類經濟發展之影響不言而喻,因此全球各國均卯足全力發展之。
美國是全球生物科技之龍頭,與日本、歐洲共為全球生物科技三大生產國。不同於美國與歐盟,日本是克服先天在化學與製藥方面的弱勢最成功的例子。日本生物科技的研究主要由大廠來領導,學界生命科學的研究相對薄弱,與歐美大約有5至6年的落差,為了追上先進國的腳步,日本主要的策略人員培訓策略聯盟購併歐美生技公司。此外亦加強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或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更於1986年設立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Acharya, 1999)。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的結果。終於使日本趕上歐美的生物科技水準。
韓國發展生物科技亦不遺餘力,自1991年以來,韓國生物科技產業成長了超過6倍,1996年的市場規模約為41億美元,目前韓國投入2億5,900萬美元從事基因研究、蛋白質科學及生物資訊之發展,並擬於二○○二年年底前設立約600家有關生物科技產業之創投公司。韓國的生物科技,目前以改良從先進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轉移的技術為主。轉移成功的關鍵,則包括堅強的研發架構、優秀的研發人員、有利於研發的全國性政策。發酵技術是進展最快的,最著名的是製造氨基酸,全球20%的產量來自韓國。另外抗生素、檢驗劑、B型肝炎疫苗的生產,以組織培養育種等也具全球競爭力。韓國計畫2010年生物科技提升至世界排名第七的水準。並將韓國之生物科技國內市場擴大至約80億美元。對於基因工程、蛋白質科學、生物資訊及各種疾病治療等研究之投資預算將達4億美元。其發展潛力不容輕忽。
新加坡在生物科技之投注以生技醫藥、農業生技及環保生技為主,由於新加坡有著相當高品質的人力資源,能不斷地適應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產業市場競爭。除此之外,新加坡對於外國高科技人才進駐給予住宅、工作、及稅率等各方面的多項優惠,使得許多更高層級的國外人才願意進入新加坡工作。再加上新加坡的英語能力及每年頻繁的國際會議,更使得以高科技產業在其經濟活動中佔有約三分之一的比重。當然包括其具有完整商業支援體系、研發基地、充裕資金、與完善的法規。
上述國家在其生物科技發展過成中或有我國足以參考借鏡之處,特別在我國以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生技產業之研發、製造與行銷基地的期許下,我們選擇日本、韓國、新加坡加以研究分析,期望由其發展軌跡找出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