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產業全球化競爭趨勢以及歐美市場日趨飽和的影響之下,亞太地區除了因生產低廉的生產要素成為全球資訊產業之生產重鎮,更成為許多資訊產品的行銷據點。不過因市場資金
在股市、房地產的吸引之下,未能有效的導入生產性投資,當1997年年中由泰國開始所引燃的東南亞金融風暴開始侵襲各主要新興工業國家之後,過速發展的泡沫經濟及過度生產
的工業基礎便面臨嚴苛的挑戰,亞太地區諸國發展資訊產業的腳步也開始出現趨緩的現象。
以亞太地區各主要國家為例,東南亞地區因金融風暴造成的地區資訊產業動盪及全球資訊市場衰退的影響,不論位居東南亞樞紐的新加坡或是生產腹地的泰國、馬來西亞,都可預見其
資訊產業的發展將會面臨艱困的挑戰。泰國市場的衰退主要在於佔資訊產品購買大宗的政府市場衰退最多。馬來西亞以多媒體超級走廊為主的政府資訊投資雖然宣稱不會減少,但是預
期所進一步引發的資訊化投資及購買熱潮並沒有顯現,其市場衰退也將無法避免。唯一資訊市場成長較不受影響的新加坡,在政府資訊計劃陸續完成之後,與其他國家的資訊化差距將
更加擴大。而韓國發生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在於大企業的連續倒閉、金融機構及大企業借貸過多外國資金致使外國投資者對韓國經濟產生不信任感,紛紛將資金撤離造成其國內資金匱
乏,使韓國資訊大廠短期內將無法再如往昔般採取以量致勝的市場策略;日本雖僅輕微受到金融風暴的衝擊,但長期以來日趨蕭條的國內經濟終於導致金融機構、證券公司相繼倒閉,
對已成疲態的日本經濟不啻一記重擊,更令人對日本經濟的復甦感到遙遙無期。
連串金融危機的影響,整體亞太資訊軟硬體市場的成長幅度將較未發生金融風暴之前要低許多。而由於目前金融風暴的威脅尚未完全解除,且情況相當混亂不明,因此正確且充分的掌
握亞太各區域國家資訊市場之最新資訊,對資訊廠商而言在此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因此資策會MIC特以亞太地區各主要國家為研究範圍,探討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資訊產
業的發展現況,與其在經歷金融風暴之後未來之發展趨勢,除提供政府相關單位擬定資訊相關政策時之參考外,亦冀望能為國內資訊相關廠商在進軍亞太市場時決策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