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調查台灣空罐製造廠商與使用廠商、並委託大陸相關單位蒐集當地金屬空罐產業初級及次級資料,將兩岸金屬空罐產業產銷、技術及市場現況、兩岸產業發展比較及互動關係、
未來發展趨勢等呈現給國內產業。
台灣金屬空罐的產量在1993年達62.5億罐高峰後,即逐年衰退,至1997年產量48.5億罐,僅及高峰時的78%,產量衰退的最大原因為中國大陸鼓勵金屬空罐投資,加上進口關稅提高,使得馬口鐵罐出口由最高8億罐記錄一落千丈為1997年的1.6億罐;其次為國內飲料罐市場被寶特瓶侵蝕,使得馬口鐵飲料罐銷售量由1994年的23億罐降為1997年的15億罐;另進口啤酒開放,鋁罐的需求也由1994年的8.3億罐大幅減少了3億罐。檢視先進國家發展經驗,外銷本不可倚,過去因外銷需求而投入設備,造成產能過剩及投資損失,是一重大錯誤;至於寶特瓶及鋁箔包造成的市場衝擊,在歐、美、日也沒有如此嚴重現象,值得業界努力改進,所幸此種頹勢已趨緩和,未來應可穩住市場。
大陸金屬空罐產業的發展在1993年是一轉戾點,被當局列為重點工業,開放設廠許可,鼓勵外資投入,獎勵進口設備,並以高關稅保護其發展,一時外資廠商如雨後春筍設立,產能大量擴充,1995、1996年產能過剩現象浮出,據本報告調查,以兩片鋁罐而言,1996年時產能已達120億罐,而國內需求不及60億罐,三片食品飲料罐更嚴重,產能達200億罐,國內需求也只不過50億罐。預期未來幾年大陸金屬空罐市場仍會持續成長,產能卻因市場競爭激烈,加上當局再度限制設廠及取消設備進口稅賦優惠,而成長有限,至2000年時,供需可趨於平衡。
台灣市場雖供過於求,大陸市場也不比台灣好,因此建議台灣業者先努力經營好台灣市場,至於海外投資要停看聽,尤其大陸投資,應慎重考慮,若要進軍,必要有與跨國性超級集團
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可在大陸廣大的異質性市場中尋找同質性市場切入,一方面發揮中小企業的經營靈活性,尋找經營利基,另一方面必須拋棄單打獨鬥的習性,以策略聯盟的方式
結合力量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