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與台灣均曾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掌握了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契機,大量吸引了外資和技術的投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得以成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並同享“亞洲四小龍”的美譽。 然而,兩個經濟實體亦同時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受到新興國家以同樣的經濟策略和措施所挑戰,因而必須改轅易轍,立下提出高增值生產、自創品牌及拓展全球通路的宏願。 歷經20年歲月的洗練,台灣紡織業已成功將功能材料的研發成果商品化,且得再以高增值生產出口創匯;惟在自創品牌及通路建構方面,則仍明顯遜色於同步展開變革的韓國,尤以首爾市東大門時尚商圈的浴火重生,相對於台北市五分埔時尚商圈的日漸式微,落差之明顯,最令人惋惜和憂心。 本報告嘗試以生態林的觀念,探討東大門和五分埔變革成效落差的可能成因,並試提出排除發展障礙的方法,並建構一個適合台灣實體服飾批發市場有機成長的生態環境,再為台灣創經濟奇蹟。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