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發生後,以代工為主的台灣製造業首當其衝,生產指數與出口值快速下滑,直至2009年2月起才由谷底回升。目前主要指標大都回復至海嘯之前的水準,惟在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以及歐美日三大市場景氣復甦仍然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下,未來這些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的退場將為下半年台灣製造業出口帶來變數。此外,海嘯期間,韓國由於外債的因素,韓圜匯率大幅貶值搶占台灣的國際市占率。雖然目前韓圜大幅貶值機率已經不大,然而韓圜貶值對歐美日市場仍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台灣製造業對主要市場出口仍須注意對手國匯率問題,避免廠商誤判景氣趨勢拉高存貨水準。再者,目前以中國市場為目標的兩岸供應鏈活動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問題是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主要並非由價格因素決定,因此兩岸產品標準、以及雙向投資與物流合作的政策仍具有關鍵的重要性。另外,東協市場對台灣產業的拉動效果顯著且多元,台灣與東協之間的供應鏈活動留用於東協內需市場的絕對金額也在增加當中,因此建議在新興市場的佈局上,短期應慎重考慮加大對東協市場的行銷輔導能量。最後,由於海嘯發生後,各國的產業政策均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此也影響台灣產業未來的走向。因此,台灣未來產業政策亦應有不同的思惟模式,方能在後金融海嘯的時代與其他對手國一較高下。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