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食農科技(AgriFoodTech)的討論範疇參考AgFunder(2020)為食農領域定義的次領域,主要分上游科技和下游科技;從技術創新應用的角度切入,上游涉及食農新興解決方案、下游則與智慧零售較為相關,可參見圖1所示。其中,與我國食農新創業者較為相關的是上游的新興解決方案,包括:農場機器人、機械及設備;新型農場系統;創新性食品,以下進一步以新型農場系統(垂直農場/植物工廠)、創新性食品(植物肉)為本文探討的兩大軸向,最後研提我國食農科技發展與東南亞連結建議。

資料來源:本文繪製,參考自AgFunder(2020), 2020 ASEAN AgriFoodTech Investment Report。
圖1 我國食農科技(AgriFoodTech)新創發展現況
二、主軸一:垂直農場/植物工廠
(一)國際垂直農場創投趨勢
垂直農場2021年上半年的獲投金額超過2020年,其中成立於2015年的垂直農業新創公司Bowery Farming,C輪融資達3億美元(目前估值約23億美元),主要用於市場擴展到美國的其他地方,以及投資於人員和研發。Bowery Farming以LED燈為光源,將甘藍、萵苣等植物種植在營養基質上,同時設定視覺、溫度感測器將植物所接收的光照強度、生長速度等資料傳輸至伺服器中,以調整培育方案。在通路端朝向以下多元平台:在品牌連鎖店販售、蔬菜供應商提供餐廳、考慮與亞馬遜合作進入電商。在疫情期間需求推升,Bowery Farming自2020年1月以來,供應量增加750%。
進一步以表1彙整國際上植物工廠主要新創,包括:成立於2004年的Aero Farm、Plenty、Infarm,以及前述提及的Bowery Farming。其中,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Plenty,成立於2013年,其開發的「室內垂直耕作」系統,是以農場模塊化放置在超市的商業模式推動,目前與日本住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峰會商店),所有的分散式系統皆透過Infarm的中央控制中心進行監控。
表1 國際上植物工廠主要新創

資料來源:余佩儒、陳信宏等(2021),東南亞創新創業發展與我國產業連結:在地需求導向 領域觀點。經濟部技術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
(二)我國與新加坡垂直農場/植物工廠發展模式
新加坡室內垂直農場主要受到政策驅動,「30-by-30」糧食安全政策扮演關鍵角色,旨在2030年將新加坡糧食自給率從目前的10%提高至30%,關鍵技術為綠葉蔬菜之種植─室內垂直農場/人工照明植物工廠(Plant Factories with Artificial Lighting, PFALs);且因應COVID-19疫情動態提出「30x30 Express Grant」,增加糧食在地生產。為協助農夫更加了解設立安全且具生產力農地的相關法規需求,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 ESG)與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 SFA)合作發布設立垂直農場的產業指南。其中有兩個關鍵角色,第一、2019年由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和SFA設立的法規工作小組(Regulations Work Group, RWG),驅動11個局處檢視既有政策並調和在發展農業科技食品科技的相關法規,包括新加坡都市再發展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URA)、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 SLA)。第二、成立於2019年的新加坡農食企業總會(Singapore Agro-Food Enterprises Federation Limited, SAFEF),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代表並推動食農部門,形成以當地農民作為會員的網絡,不僅代表產業發聲並與不同的政府單位緊密合作。
表2比較我國與新加坡室內農場/植物工廠,我國在植物工廠以學業界投入驅動,約莫在2011年投入快速成長;相較之下,新加坡以政策驅動─「30-by-30」糧食安全政策,而新加坡政府扮演關鍵角色,包括在法規、國際合作、產業指南等方面。其中,相較於我國的好食好事加速器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而GROW為東南亞第一個農業食物科技加速器,以新加坡為重要節點,並由AgFunder管理,且受到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協助新加坡快速成為亞太區的食農科技創新中心,並且與英國和歐盟新創串接。
平心而論,我國室內農場/植物工廠利害關係人涉及:政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各區農業試驗所、各區農改所)、廠商(設備廠商、解決方案業者、新創公司)、學研單位/協會。然而,台灣植物工廠發展超過十年卻未見產業蓬勃發展,存在法規問題、權責議題、廠商各自做(分散)等發展困境。該領域最關鍵的議題是,植物工廠是工業或農業?目前各部會的態度:農委會相對保守;農委會、經濟部皆不own此領域。目前廠商存在單打獨鬥、未合作打國際戰,且技術/設備有輸出潛力卻相對分散,缺乏在地資源串接,例如工班、零件商等議題。
表2 我國vs.新加坡垂直農場/植物工廠

資料來源:余佩儒、陳信宏等(2021),東南亞創新創業發展與我國產業連結:在地需求導向領域觀點。經濟部技術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
三、主軸二:植物肉
(一)國際植物肉創投趨勢
根據Pitchbook的數據,2020年31億美元的替代性蛋白資金中,大部分流向追求植物性替代品的公司,其次是7.33億美元的微生物研究和4.16億美元的動物細胞蛋白研究。其中,2020年的投資額從2019年來成長222%;2020年最大筆的投資額為Impossible Foods(5億美金)。對投資方而言,兩類型的投資為替代性蛋白關切的領域:1.解決特定的技術挑戰;2.工業化和平台業者:開發大規模、低成本成形和紋理化的設備。
美國植物肉的兩家代表性業者:Beyond Meat 2019年上市、Impossible Foods IPO規劃。Beyond Meat 2019年上市IPO定價每股25美元,即使近期股價積弱,現價仍比上市價高出3倍;近期因成本升高和事業投資導致利潤縮水,且受到疫情影響。在市場通路上,美國為主要市場,美國貢獻Beyond Meat三分之二營收,而雜貨店通路占其美國銷售額約四分之三;歐洲和中國大陸為其全球拓展計畫的關鍵,持續投資以擴大在當地的產能。Impossible Foods繼2019年獲得E輪3億美元、2020年F輪融資5億美元,其募資用途在於基礎研究和產品研發,加快擴展生產規模,擴大零售業務和增加全球主要市場供應,並加快公司人造豬肉產品的商品化進程。在產品市場的路徑上,主攻北美市場;後進入亞洲新加坡、香港市場。
替代蛋白的融資在2021年上半年大幅成長,以下分別來看兩家值得關注的新創。1.Motif Foodworks(2020年Ginkgo Bioworks以1.17億美元推出的第二家新創公司):運用微生物工程和精密發酵的方法,開發新的食品成份來改進植物基蛋白質食品,從而改善產品的質地、口感和味道。在B輪融資獲得2.26億美元的資金,用於三個領域:研發、擴充其食品科技並商業化,以及擴大團隊和設備。2.Eat Just(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培養肉以動物細胞在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s)培育而成,新加坡成為替代肉全球創新中心(創投Good Startup投資6家從實驗室人工培植蛋白質的新創):新加坡監管機構2020年12月已批准販售實驗室培養的人造雞肉,可在餐廳販售「人造雞塊」。
(二)我國與泰國植物肉發展模式
除前述新加坡致力發展成為替代肉全球創新中心外,另外一個值得關注替代性蛋白發展的東南亞國家為泰國。泰國在食品產業的發展為延續過去泰國「世界廚房」,泰國政府於2016年中提出「泰國4.0」計畫,其中「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 EEC)為「泰國4.0」首部執行計畫,目標產業之一即為未來食品(Food for the Future)。位於泰國科學園區(Thailand Science Park, TSP)的「Food Innopolis」發展至今為泰國最具影響力的食品創新平台,涵蓋先進研究機構、大學和相關企業(包括新創、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和跨國企業)等匯聚在該聚落。泰國政府定義未來食品(Future Food)為泰國關鍵經濟驅動引擎的產業,整合新世代的食品製造業者、數位化和食品科技,以提升泰國在此新產業樣貌的全球地位。
Space-F是泰國的第一個全球食物科技新創育成中心/加速器,由泰國國家創新局(National Innovation Agency, NIA)、泰國聯合集團(Thai Union Group)、Mahidol大學等官、產、學三方所共同設立,持續強化泰國「世界廚房」之發展;替代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s)為Space-F聚焦的領域之一。透過匯聚全球食農科技新創的Space-F育成中心/加速器,顯示食農科技領域泰國新創圈與國際連結的程度極高,且已培育出Let’s Plant Meat植物肉新創業者。
我國已有廠商轉型製作植物肉,一大類別是新創投入潛力市場,入選好時好事加速器計畫的寬泰食品,推出適合亞洲口味的植物肉調理食品-Modern Menu;另一類別是食品業者從代工轉向發展品牌,由穀物代工廠轉型的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三機食品Sungift品牌;國際專業食品代理商三石天合國際(MISEKI)攜手素食製造龍頭弘陽食品,打造的本土植物肉品牌VVeat。再者,我國在植物肉已具備一定市場接受度,已有國際廠商進入台灣市場。例如Beyond Meat已在台零售通路布局橫跨線上購物以及實體門市、餐飲飯店等;香港OmniPork新豬肉與摩斯漢堡、丹堤咖啡、八方雲集合作推出植物肉菜單,可參見表3。
表3 我國植物肉國內市場業者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四、我國食農科技發展與東南亞連結建議
(一)植物工廠:建議建立台灣示範驗證場域,籌組國家隊,成立法規工作小組解決法規議題
疫情下帶動植物工廠發展,國內透過外送平台結合蔬菜箱模式,國際上垂直農場2021年上半年的獲投金額超過2020年,疫情更推升Bowery Farming供應量。新加坡植物工廠在2013~2014年與台灣取經,正視處理法規議題:1.於2019年設立法規工作小組處理法規議題,驅動11個局處檢視既有政策並調和在發展農業科技食品科技的相關法規;2.同樣於2019年的新加坡農食企業總會(SAFEF)扮演產業與政府的溝通橋樑,反映農民心聲與政府相關單位共同發布設立農場的產業指南,提供開始土地或室內農場的指南與流程。相較於我國是學業界投入為主,新加坡為政策驅動(疫情再創一波)模式,政府扮演關鍵角色(法規、國際合作、產業指南);基於前述對我國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存在法規問題、權責議題、廠商各自做(分散)等發展困境,建議我國建立台灣示範驗證場域,並成立法規工作小組解決法規議題。
(二)植物肉:建議打造亞太區植物肉品牌
在植物肉領域與東南亞的連結上可選定新加坡或泰國。新加坡對台灣的植物肉廠商具高度興趣,寬泰食品成立植物肉生技公司(進行品牌授權),擴大規模、海外發展。新加坡成為替代肉全球創新中心,包括新加坡創投公司Good Startup,投資6家從實驗室人工培植蛋白質的新創,且新加坡2020年批准美國培植肉製造商Eat Just的培植雞塊在新加坡販售。而泰國最具影響力的食品創新平台「Food Innopolis」亦為植物肉領域的重要連結標的。另外一個議題是我國植物肉2C消費者終端品牌的建立,台灣植物肉在亞太區尚未有品牌辨識度和足夠的推廣。
(三)我國與東南亞在食農科技的連結建議:參與東南亞在地食農科技加速器練功
從新創的角度,好食好事加速器對食農科技的新創有一定助益,而扶田資本鏈結海外新創、創投,且入選即獲投,建議兩家加速器(甚至是擴及SparkLabs Taipei)建立合作或串接機制。在東南亞落地方面,建議我國食農新創業者透過參與當地加速器計畫,或從我國加速器角度與東南亞當地加速器做雙邊交流落地合作,以協助新創了解當地市場需求與串接關鍵利害關係人,東南亞當地加速器標的包括泰國Space-F、新加坡GROW(東南亞第一個農業食物科技加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