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整體產經整體產業研究

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近期進展觀察

免費
字數 3280
頁數 4
出版作者 謝念億
出版單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18/08/31
出版類型 產業評析
所屬領域 整體產業研究
瀏覽次數 722
評價分數 7人評價/4.6分
加入購物車 直接下載 直接下載 加入最愛

 

自習近平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大陸企圖打造一條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現代絲路,已耗資數十億美元在沿線國家興建鐵公路、港口和電廠。習近平稱「一帶一路」倡議是凝聚發展和促進經濟整合的方法,但目前已引起各界諸多疑慮,包括中國大陸的意圖、成效與財務可行性等。本文將就近來國際情勢之動向,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效進展與遭遇問題。

 

一、「一帶一路」倡議之成效

中國大陸發改委於2018年8月8日發布消息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在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戰略對接和政策溝通、基礎建設互聯互通、經貿投資合作、民心相通及金融服務體系等六方面取得成效(參見表1),並促進中國大陸對外開放,以及增強國際影響力。

惟觀察近期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緩,也在掙扎應對國內債務,且仍處在美中貿易戰的陰雲籠罩下。根據中國大陸商務部數據,「一帶一路」的新增項目在減少,在2018上半年,中國大陸公司新簽署477.9億美元合約,較上年同期下降33.1%。

此外,由於中國大陸政府暫未對外公布被認定為「一帶一路」項目的清單,故要掌握「一帶一路」實質的成效與進展並不容易,可以說難以估計清楚「一帶一路」的規模。據中國大陸官方(商務部)資料顯示,2014-2017年期間,中國大陸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金額僅為573.7億美元;而美國企業研究所Derek Scissors公布的投資總額可高達1,18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都不包括來自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儘管中國大陸政府於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稱,將在未來五年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將投資1,500億美元,但真正的投資規模仍難掌握。

 


表1 「一帶一路」五年來取得之成效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發改委。

 

二、「一帶一路」項目遇阻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於2018年7月13日報導「一帶一路項目為何大量遇阻」一文中引述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諮詢公司RWR Advisory Group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2013年以來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布投資的1,674個基建項目中,迄今約14%的項目(234個)遭遇麻煩。

從中國大陸的鄰國(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以及馬來西亞紛紛退出與其合作計畫,雖然前述國家取消項目的背後的政經因素各有不同,但其共同點是這些國家意識到,與中國大陸合作修建龐大的基建項目將付出極高的代價。一旦無法償還債務時,債務國將面臨把資產移轉中國大陸的困境。2017年12月,斯里蘭卡就因無力償還沉重的中國債務,正式將它的戰略港口漢班托塔港經營權移交中國大陸。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公開報導「一帶一路」海外基建項目受阻的個案正在激增中,但是中國大陸官方仍堅持其得到廣泛支持,並反駁外媒的有關受阻報導。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於2018年7月1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在各方參與下,近年來為合作項目夥伴國帶來22億美元稅收,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個別「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暫時遇到困難是發展中的問題,需透過合作共商共建的方式解決。但若就此斷言「一帶一路」項目在全球內遭遇大量困難,並片面歸咎於陸方,是典型以偏概全的論斷。

 

三、「一帶一路」倡議之遭遇問題

觀察「一帶一路」項目遇阻多與對中國大陸的質疑,及融資方式不透明所引發的爭議有關。與2013年有關「一帶一路」的負面評價不同,當時的主要觀點如「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過剩產能輸出」、「新版的朝貢體系」、「國際關係史上最大的爛尾工程」與「與美國爭奪霸權的地緣戰略」等。而目前有關「一帶一路」的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地緣擴張論」、「經濟掠奪論」、「環境破壞論」、「規則破壞論」以及「債權帝國主義論」等。其中,地緣擴張、經濟掠奪、環境破壞等觀點是老生常談的論述;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面臨新的挑戰是國際經貿規則與全球治理等爭議,以及國際債務輸出等批判。

其次,「一帶一路」普遍存在融資不透明問題。陸方提供融資的大型基建項目協議往往都在高調的政治宣示中達成,即便可行性研究中發現了問題,債務國也很難提出反對意見。以馬來西亞為例,在馬陸資項目約八成五的資金來自國有的中國進出口銀行,但該機構迴避公開競爭性招標,把利潤豐厚的工程合約直接交給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執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於2018年1月25日發布報告「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ive Years Later」即估計,中國大陸出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中的89%承建商是陸企。

更大的問題是,「一帶一路」的債務可持續性。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於2018年5月提供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Debtbook Diplomacy: China’s Strategic Leveraging of its Newfound Economic Influence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U.S. Foreign Policy」指出,中國大陸藉「一帶一路」向弱小國家,包括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十六國,提供「戰略貸款」與推行「債務外交」。尤其利用貧窮國家的債務違約,以交換中國大陸想要的戰略資源,達到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報告說明,中國大陸遂行其戰略目標的方法有其一定程序:先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於當地展開基建投資,接著提供長期貸款及還款寬限期。此作法自然對經濟疲弱和管理欠佳的地主國政府非常有吸引力,中國大陸也透過「一帶一路」有效滲透當地,進而擴大在區域的影響力。

 

四、未來發展趨勢

觀察自從美中貿易戰以來,美國警戒中國大陸崛起有二面向:除「中國製造2025」的科技超越外,另一則是「一帶一路」經濟霸權的浮現。根據以上討論,本文對「一帶一路」之未來發展趨勢有以下判斷:

首先,為避免中國威脅論升溫,中國大陸將刻意「韜光養晦」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據了解,為了淡化「一帶一路」宣傳,陸媒接獲中央指示,降低「一帶一路」的宣傳力道。同時,強調「一帶一路」並非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另「一帶一路」是倡議而不是戰略。因此,預判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將回到「只做不說」的低調作為。

其次,開發合作重心轉移到拉美、非,項目側重「軟聯通」。中國大陸向來熱衷於對全球各地出口與水電有關的機械和建築服務,但當前陷入政治衝突的鄰國對合作項目有不同的觀點。因此,「一帶一路」將注意力集中到拉美和非洲等其他市場,主要是當地領土主權的概念較弱。此外,中國大陸也為扭轉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是「重資產、硬聯通」項目的印象,擬打造一批有品牌價值的「輕資產、軟聯通」項目,如教育、培訓、醫療、農業等,為要讓「一帶一路」進入沿線國家民眾的生活中,讓當地民眾有感。

第三,面對烏雲密布的國際經貿關係,預期中國大陸會繼續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係中國大陸主張「透過平等協商解決貿易爭端,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原則上,中國大陸的全球化不離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規則和架構,一來是自我保護,也要依靠WTO的規則來解決爭端。

至於對臺影響方面,許多「一帶一路」的周邊國家因無力償還借款,中國大陸可以要求這些國家做出實質的「回饋」,包括排除臺灣加入國際組織、要求臺灣改名等以壓制臺灣的國際政經空間,殊值留意。另外,面對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擴張,美國以實際行動捍衛公海的自由通行權,預期美中於「一帶一路」的爭議將持續升溫。美日等國因應中國大陸拓展海外影響力是意料中的事,臺灣的「新南向政策」恰好又可以提供東南亞另一個選項,我國亦可結合日本與相關盟友的力量,於東協地區進行合作。

上一篇數位時代下的IP經濟-從第二現...
下一篇2017年我國高爾夫球頭產業概...
熱門點閱
推薦閱讀
推薦新聞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itismembers@iii.org.tw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