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愛沙尼亞(Estonia)在蘇聯瓦解後重回獨立,與拉脫維亞、立陶宛共列「波羅的海三小國」,並在1999年加入世貿組織(WTO)、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2010年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1年正式成為歐元區的一員。然而,高緯度冬長夏短的氣候、地廣人稀且資源相對匱乏的自然環境,加上西側北歐與東側俄羅斯等列強環伺的地緣區位,以及在蘇聯計畫經濟下僅存的少數農工業設施等條件,都不利獨立後的愛沙尼亞採取保守的小國發展策略。
隔海相望的北歐諸國,是愛沙尼亞積極學習的對象;而發展電子化政府與數位科技的策略,便成為愛沙尼亞建構轉型之路的主軸。2014年,愛沙尼亞提出「數位公民」(e-Residency)制度,以其迅速提升的數位能力為基礎、以歐盟市場成員的身份為槓桿支點,向全球發出移民愛沙尼亞、共同發展數位經濟的邀請函,引來全球的矚目與討論。愛沙尼亞從冷戰後的農工小國大步邁向數位轉型的這一課,值得參照與借鏡。
一、電子化政府(e-Government)引領數位創新創業
在愛沙尼亞的社會經濟變革過程中,以電子化政府(e-Government)為主軸的數位科技發展策略,扮演著關鍵性的槓桿角色。1991年重獲獨立之後,愛沙尼亞即積極構思電子化政府政策,並在2000年開始推展一系列的數位轉型。愛沙尼亞的電子化政府措施,包括從電子化的稅務申報平台、線上戶籍人口登記、數位校園、醫療資訊電子交換系統、電子化警政系統等公共行政活動,到智慧電網、電動車快充網絡、電子收據、邊境車流管理、數位公民,線上開辦銀行帳戶等日常生活的數位科技應用,再加上數據交換網絡(x-road)與數據大使館(data embassy)等配套措施,逐步跨出公部門應用的範疇,並建構出高度整合的數位生活體系。這個邁向數位生活的轉型應用,也為愛沙尼亞國內的數位科技發展與產業化,提供最佳的示範驗證場域。
表1 愛沙尼亞電子化政府措施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愛沙尼亞網站:https://e-estonia.com/ (搜尋日期:2017/09/28)
例如,為了開發數位運作不可或缺的數據資料交換系統,促使愛沙尼亞的電子網路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Cybernetics of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在1990年代中期即著手規劃,嘗試設計在不侵犯隱私下進行數據交換的電子系統。其成果不僅成為後來的愛沙尼亞的數據交換網絡x-road的基礎架構,更因此衍生出一家資訊科技公司Cybernetica,以Sharemind®Platform為主力產品,協助顧客設置與維護可支援跨組織間資訊交換和數據分析的系統。
2007年,愛沙尼亞在金融風暴中遭受頻繁的網路駭客攻擊,促使愛沙尼亞產官學單位開始尋找新的資訊安全防護措施。同年,在愛沙尼亞政府和產研機構支持下,成立以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為核心的網路佈建與資安系統公司Guardtime,陸續為愛沙尼亞原有的電子簽章系統開發出加密簽章和無鑰簽章基礎設施(Keyless Signature Infrastructure, KSI®),也負責為愛沙尼亞許多重要公共場所提供網路維護與數位安全服務。2017年,Guardtime已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從事商業化運作的區塊鏈科技系統服務公司,不僅與安永全球保險公司(EY Global Insurance)共同提出全球首個以區塊鏈平台進行海事保險的服務,也與Siemens和PNNL共同合作,成功爭取到美國能源部的契約,以區塊鏈網路科技為其安全系統提供解決方案,成為愛沙尼亞在資安領域最具全球發展潛力的公司。
二、「數位公民」號召線上商務移民
在數位科技上的亮眼成就,促使愛沙尼亞政府思考如何邁向更大格局的發揮空間,進而形成在2014年提出的「數位公民」策略。「數位公民」的核心內容,是為外國籍人民提供一個在多數經濟權益上等同愛沙尼亞公民的「身份」。透過簡易的線上申請和面試過程,符合申請資格者可取得數位公民卡(Digital ID card),合法開立愛沙尼亞的銀行帳戶進行商務支付、設立合法公司、簽署具法律效力的數位文件,以及申報與繳交稅賦等。此外,也可以愛沙尼亞商務公民的身份,在歐盟市場進行商貿業務,享受同屬歐盟成員的相關優惠。
目前在愛沙尼亞「數位公民」的申請者中,以鄰近國如芬蘭、俄羅斯、烏克蘭、拉脫維亞等較多,但亞洲、中東、美國,與歐盟國家中,亦有諸多民眾成功申請成為愛沙尼亞的「數位公民」。除了在愛沙尼亞設立公司者外,亦有各個專業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藉由成為愛沙尼亞的「數位公民」以便承接來自歐盟國家的相關業務。但「數位公民」制度也引來是否成為國際洗錢犯罪管道的疑慮,所以愛沙尼亞政府拒絕曾有洗錢和詐騙犯罪紀錄者提出申請,並強化與各國金融資訊之間的交換,避免愛沙尼亞淪為空殼公司的聚集地。未來,愛沙尼亞政府希望能在2025年達成1,000萬名「數位公民」的目標,共同推動愛沙尼亞的經濟發展。
三、小國轉身迎向世界
藉由數位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上的成就,愛沙尼亞不僅擺脫過去產業落後的社會經濟困局,也讓愛沙尼亞人民更清楚感受到,數位科技可以帶來更開放的機會,超越國土的疆界而與更遼闊的世界串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當屬Skype,不僅為愛沙尼亞建立起全球性的數位科技名聲,更因陸續經過二次天價收購而帶動愛沙尼亞的數位創新浪潮。
小國大夢需要實質的策略和建設來達成,而愛沙尼亞的數位轉型之路走得很務實且堅定。從佈建全國優質無線網路通訊環境、推動全方位的電子化政府活動、以創新採購建立發展數位科技的公私夥伴關係、支持數位科技的創新創業,一直到向下紮根推動國小學生的程式設計課程,以及對外招納全球的「數位公民」共同發展商務活動,愛沙尼亞為世界展演出另類而創新的數位國度樣貌與可能性。
藉由數位科技所提供的虛實整合效果,愛沙尼亞將自己經營得更像是一個國家尺度的科技新創平台,吸引著那些在母國無法獲得發展空間的科技新創和專業工作者前來大試身手。「數位公民」的策略,表面看似為外籍人士提供橋接歐盟市場和愛沙尼亞數位資源的管道,但真正的意涵是愛沙尼亞對自我的期許:成為全球「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的母國和數位創新基地。小國轉身的宏圖大願,值得我們加以仔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