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技術的興起,以其前所未有的高速寬頻和低延遲特性,為行動通訊技術開創了新紀元。透過顯著提升消費者連接性和企業應用效率,5G 已成為智慧互聯的重要基石,助力經濟成長、企業轉型以及創新服務的誕生。自2019年商用啟動以來,全球5G連接數在2023年底已突破15億,成為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行動通訊技術。相比之下,3G技術則耗費近10年才達到同樣的里程碑,而4G技術也是花了超過5年才達成。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 (GSMA) 的行動網路體驗 (MET) 指數,截至2023年底,全球消費者在5G網路上的體驗已全面超越4G網路。5G網路平均下載速度達230 Mbps,是4G的五倍以上,部分市場甚至超過 10倍。而且在提供可負擔的5G數據方案和設備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超過30個市場允許消費者以低於每月人均收入 2%的價格,使用100 GB的每月5G數據方案。此外,在多數市場中,5G 每GB的單價也比4G便宜,讓消費者能夠享有更高的數據額度。
一、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報告,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1.7億部,比2022年減少了3.2%,主要原因受新冠疫情後通膨的影響、全球經濟下行再加上每年智慧手機功能提昇有限拉長了手機換機週期等因素。預計在AI等新應用導入後,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有較大的成長空間,預估2024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2.02億部,增長率為2.8%,雖然仍低於疫情前全球出貨量,但已逐步上升。
在地區分布方面,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2023年出貨量為2.9億部,佔全球總量的25.1%,2024年預計達3.1億部,佔比為25.3%。美國是第二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2023年出貨量為1.35億部,佔比為11.5%,2024年預計將達1.4億部,佔比為11.7%。印度是第三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2023年出貨量為1.26億部,佔比為10.8%,2024年預計將達1.37億部,佔比為11.4%。
二、2024年二大智慧手機關鍵議題
2024年新一代手機的技術規格將展現出更高的性能、更智慧化、更美的外觀、更好的體驗等特點,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術趨勢和特點:
(一) AI手機
2024年是AI手機元年,高通總裁兼CEO Cristiano Amon在CES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表示;同樣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永也在開工首日對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指出,AI手機將成為繼功能機、智慧手機之後,手機產業的第三階段。
Gen AI智慧型手機的定義,旨在滿足 Gen AI 最新進展的需求。這些智慧型手機配備了硬體和軟體功能,可在智慧型手機上無縫整合和高效執行Gen AI驅動的功能和應用程式。這些智慧型手機能夠在本地運行小型化或微調過的AI模型,以產生語音、文字、圖片甚至影像等內容。這些AI模組包括Google的 Gemini Nano、百度的 ERNIE 和 OpenAI 的 GPT-4等大語言模型的小型化版本。而已推出手機的則有Samsung、華為等品牌商,其他廠商如Apple等也都廣宣會在年底前上市。
手機上的AI首先吸引的是特別關心資料隱私的用戶,因為AI運算是在本地執行的,而不會將機敏資訊傳輸到雲端。此外,這些應用功能還支援離線任務,減少對雲端服務的依賴。應用任務可以在沒有良好一致的網路連線情況下完成,儘管此選項對於需求高運算資源的任務來說可擴展性可能較差。但是大多數智慧型手機供應商都強調AI手機可以透過設備上的特定處理器來改善回應時間、提升運算結果和保護資料隱私,可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好處。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例如翻譯、轉錄和從圖像中提取文字等)都將受益於設備上的AI處理,而不再受到雲端的潛在延遲。
隨著時間的推移,AI功能向 Gen AI 的演進可能會改變購買行為,因為 Gen AI 可以透過內容創建、更相關的搜尋任務以及透過語音和手勢操作的嵌入式虛擬助手,將手機的生產力和個人化提升到新的境界。
依Gartner 預計,在2024年Gen AI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即有機會達到2.4億隻;到2027年,Gen AI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佔所有智慧型手機的 65%,且 2027年,所有高階智慧型手機都將採用 Gen AI。
(二) 衛星直連手機
在3GPP NR R17版本公開發表後,將衛星通訊正式考慮納入電信行動網路,相較於原本基地台訊號只從地面發射的情況(地面網路),3GPP R17增加可從衛星或高空飛行平台進行基地台訊號的發送,故又稱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衛星網路的接入可以作為地面行動網路的補充覆蓋。也允許行動電話直接連接到衛星網路,這能夠消除絕大多數移行動通訊的盲區,並在沒有行動網路覆蓋的區域提供緊急情況下的連接服務。在過去2年裡,我們看到了一系列圍繞著使用衛星通訊來增強行動網路覆蓋範圍的活動,包括領先的智慧型手機品牌、OEM 廠商、智慧型手機零件供應商、通訊服務業者和衛星星系業者之間,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使行動電話直接連接到衛星網路成為現實,而且已經陸續出現在高價優質智慧型手機上。
例如華為與Apple在2022年推出的智慧型手機即具有直接連接到衛星的能力,儘管速度比消費者習慣的典型 4G、5G 或 Wi-Fi 連接速度慢得多。事實上,蘋果iPhone 14透過 Globalstar衛星僅啟用了SOS簡訊服務;華為Mate 60支援北斗衛星、可雙向收發簡訊;Mate 60 Pro才透過中國自建的3顆高軌通訊衛星─天通一號,擴展支援偏遠區域的衛星通話。但其他通訊衛星公司也透過示範和試驗展示了手機直連衛星的功能。包括 AST SpaceMobile、Bullitt、Iridium、Lynk Global、Omnispace、OneWeb 和 SpaceX 等。
隨著智慧型手機衛星直連市場的擴大,預計未來將會看到從最初的低頻寬功能(僅適用於以緊急服務為主的簡訊/訊息發送)到更高頻寬功能的重大轉變。這也將支援更廣泛的通訊服務,包括語音通話、多媒體訊息、網頁瀏覽以及最終的視訊串流。如2023年AST SpaceMobile 在其最近發射的 BlueWalker 3 衛星測試中實現了10 Mbps的下載速度。而2024年一月SpaceX發射了首批可支援非定製智慧型手機連線的Starlink衛星,把擁有手機直連功能的Starlink衛星發射在太空中當作行動網路的基地臺,針對偏遠地區提供通訊及網路服務,雖然現階段SpaceX將與T-Mobile展開Direct to Cell服務測試,在今年仍以簡訊服務為主,而語音、資料或IoT傳輸服務則預計於明(2025)年推出,最終目標是讓一般使用者感覺不到地面行動電話網路和衛星行動電話網路之間的差異。而且除了T-Mobile之外,澳洲的Optus、加拿大的Rogers、紐西蘭的One NZ、日本的DKKI、瑞士的Salt,以及位於南美洲的智利及秘魯Entel等電信營運商,都已同意加入Direct to Cell服務聯盟。
三、國際大廠發展趨勢
(一)APPLE
相對於Android陣營對於生成或AI的大力擁抱,去年底最新的iPhone15還沒有將AI提上臺面。不過蘋果可比競爭對手們更加積極併購AI新創公司,從2017年至今已收購21家業者;最近一筆是在2023年初對AI視訊壓縮新創商WaveOne的收購行動。蘋果也早已在數款相片和影像軟體中應用AI,隨著硬體升級,未來幾年蘋果應有望在裝置上整合AI功能。蘋果通常6月會舉辦全球開發者大會(WDC),屆時蘋果應會推出最新作業系統iOS 18,這套系統非常有機會支援生成式AI。而也可能包含基於LLM的Siri語音助理。據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年初表示,蘋果今年第3季改組Siri團隊,目標整合生成式AI功能和大型語言模型(LLM)。他預期,今年iPhone 16系列將整合生成式AI成為第一隻iPhone AI手機。
例如Apple在2022年推出手機直連衛星iPhone 14系列後,持續與Globalstar租用Band 53提供手機直連衛星服務,iPhone 15系列新機也持續支援手機直連衛星的SOS簡訊服務,該服務也從2023年初僅支援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愛爾蘭和英國等地,至2023年底擴展至澳洲、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紐西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等16個國家開通服務。
(二)Samsung
2024年1月,三星最新Galaxy S24系列面世,新機中嵌入了與Google合作的AI大語言模型Gemini。三星宣稱「開啟行動AI新時代」,並表示生成式人AI將成為長期產品戰略不可或缺的元素。Galaxy S24系列加入了8大AI功能,包括通話中即時翻譯、聊天翻譯、寫作助手、轉錄助手、筆記助手、瀏覽助手、相片助手和圖像搜尋等。
(三)華為
華為應該是最早發布在智慧型手機搭載AI大模型的手機商,2023年9月華為MATE60系列搭載自研盤古AI模型,可以直接利用華為雲端的AI大模型,為手機本地照片增強畫質。除色彩和光影外,「AI雲增強」還能顯著提升照片的清晰度,使之達到8K畫質。
在中國的華為,從2022年的Mate 50系列借助高軌窄頻北斗衛星結合手機中的暢連App試行單向發送SOS簡訊與定位資料,到2023年Mate 60新機支援北斗衛星雙向收發簡訊,使得求救需求可雙向確認外,Mate 60 Pro更透過中國自建的3顆高軌通訊衛星─天通一號,擴展支援偏遠區域(僅限中國境內)衛星通話,現階段需搭配中國電信的天通衛星方案啟動,且僅開通語音服務尚不含數據服務。
(四)小米Xiaomi
2023年10月,小米14面世,宣稱搭載了自研的60億參數級大語言模型,能夠在手機上離線實現「文生圖」、「AI擴圖」、「AI去除路人」等功能。AI大模型也深入小米澎湃OS,目前已經構建了多項生成式AI的能力,可在本地直接運手機端離線大模型。
小米在MWC2024前夕發表了第一隻支援雙向衛星通訊的旗艦Xiaomi 14 Ultra,提供即時語音通訊、雙向衛星訊息、電子圍欄通知、超級省電模式、一鍵救援、穿戴設備連動功能;配置兩個小米澎湃 T1 訊號增強晶片,其中一個 T1 晶片直接負責衛星通訊功能。另再推出衛星訊號增幅儀,提升 Xiaomi 14 Ultra 衛星通訊連接能力。
這系列新機(Xiaomi 14 Ultra/ Pro)除了具衛星直連之外也是小米與徠卡聯合成立「小米徠卡光學研究所」的首款成果,搭載新一代徠卡 Summilux 鏡頭,以及「Xiaomi AISP」AI 大模型計算攝影平台,將融合光學、影像調性、色彩、人像細節等四個 AI大模型進行處理,透過 AI 技術提升攝錄體驗,讓軟硬體偕同運作,將光學與計算攝影結合出優質攝錄體驗。
(五)其他手機品牌
OPPO已成立AI中心,加速資源向AI集中,在2023年11月,OPPO推出安第斯大模型,支援從10億至千億多種不同參數規模的AI模型,並通過「端雲協同」架構實現在本地與雲端協同運作的效果,預計未來手機的體驗都將用AI來升級;魅族更宣稱,將從戰略層面作出調整,未來手機All in AI,不再開發傳統智慧手機的新專案,全力投入明日設備「AI For New Generations」。;2023年11月,搭載藍心AI模型的VIVO手機上市,支援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共5款的AI 手機,全面覆蓋各種AI應用核心場景;最後,2024年1月,榮耀在榮耀開發者大會上公佈MagicOS 8.0系統和自研手機端7B(70億參數規模)的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以及與AI交互的新功能「任意門」。
四、結論
智慧型手機在5G通訊技術普及化的推動下,朝向更智慧化與無處不在的趨勢發展,包括即時翻譯、智慧型影像處理、個人化助理等AI功能成為新亮點,另生成式AI技術深度整合到手機作業系統、優化使用者體驗,並推動隱私保護需求。而本機化AI處理能力的提升更可能加速手機更新換代週期,及相關硬體(如AI晶片)和軟體生態系統的加速更新發展,因此2024年可被視為AI手機元年,標誌著智慧型手機進入新的階段。
而在提供全球範圍內的緊急通訊服務,進而解決偏遠地區和海上寬頻通訊問題,手機衛星直連的各類解決方案在2024年會進入廣泛測試階段,不論是在智慧型手機端SOC、手機天線的改進,還是衛星端的基地台功能化都將在未來幾年改變電信產業格局,衝擊傳統網路營運商,也成為後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關鍵。
AI化和衛星直連這兩大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行動通訊領域。而這二個趨勢的結合更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創新應用,例如在偏遠地區利用AI技術優化衛星通訊質量,或利用衛星網路為AI模型提供更廣泛的資料來源與合作,如手機製造商與衛星服務商的合作,共同推動具生成式AI智慧輔助能力的手機,還可在全球(包括地面、空中、海面)使用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