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建議將台灣2020年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008年21%提升至2020年28%的發展目標。具體提出由附加價值率作為政策規劃之目標依據,修正以往由產值作為依據,造成經濟上產業雖在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前。符合產業結構優化,讓產業走向更高附加價值,勞工生產力才能增加,薪資水準也才能提高。
理論上以“附加價值”衡量產業的實際貢獻度已成為國際趨勢,但是實際觀察數值之升降,仍有許多影藏背後的意義待政策規畫者分析與判斷。舉例而言,一般大眾普遍認為企業利潤增加即代表附加價值升高,但在明白上述的計算定義後可發現,有時企業利潤的增加僅是降低勞動報酬之結果,而不是利潤與工資同步成長。也有部分企業雖擁有高獲利率,卻是業外投資之獲利而非本業之成長,也會造成數值解釋之誤判。政策方針的制定應當謹慎小心使用數字,讓統計科學成為有用的分析工具,而非錯誤的包裝工具。
一、產業附加價值率(IVA)
二、產業附加價值率計算方式
三、4碼產業附加價值率之校正
四、小結
圖1 毛衣生產銷售之GDP計算
圖2 附加價值計算方式
圖3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比較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