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體應用之醫療檢測篇
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tic, IVD)產品,係指蒐集、準備及檢查取自於人體之檢體,作為診斷疾病或其他狀況(含健康狀況之決定),用以治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或其後遺症而使用之診斷試劑、儀器與系統之醫療器材。其應用除可協助疾病診斷,並具備監控治療成效進而引導治療方向之重要角色。在全球面臨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新興市場崛起之情勢下,對醫療照護之需求提升,IVD產業呈現穩健成長。
(一)抗體應用於體外檢驗試劑之發展現況
抗體具有對特定抗原之專一辨識能力,使其成為醫用檢測重要工具,其應用廣布於IVD領域中各產品區塊,包含免疫化學檢驗、定點照護檢驗、血液檢驗、組織診斷,皆有利用抗體技術而發展之檢測產品。
全球IVD產業結構為少數大廠與數百家小廠組成,其中代表廠商包括Siemens、Roche Diagnostics、Abbott Diagnostics、Ortho Clinical Diagnostics、Beckman Coulter等,主導全球市場。
(二)抗體應用於體外檢驗試劑之發展趨勢
抗體應用於體外檢驗試劑發展已久,其涵蓋之疾病應用範圍亦極為廣泛,然而臨床應用仍具力有未逮之項目。抗體應用於檢測之基本原理,是利用抗體特異性針對人體特定生物標誌進行辨識,而體外檢測產品之研發走向,即不斷在尋找新的生物標誌,以拓展檢測範圍至新的疾病領域,針對已有檢測項目,尋找更高專一性、敏感度之檢測標的,亦是IVD廠商努力範疇。在人類基因體進行解碼後,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已成為開發檢驗試劑之新工具,大量的分子資訊,加入生物資訊做為工具,以數學演算手法,分析篩選出可能具檢測意義之生物標誌,進一步驗證後成為商品化產品。
以產品面來說,包含定點照顧檢驗、新興感染性疾病檢測呈現市場需求,也帶動體外檢驗市場之成長動力,更近一步的,體外檢測與藥物鏈結之藥物基因體學亦成為體外檢測產品發展之重點區塊。
(三)我國產業現況
我國體外檢驗市場仍以進口產品為主,市占率高達80%。我國醫用檢測廠商生產除因應內需市場外,亦有接受國際大廠委託之OEM/ODM代工與代檢服務。目前產品以血糖檢測相關產品為主,除血糖檢測相關產品外,免疫試劑產品為國內產業主流,包含感染性疾病檢驗試劑、藥物濫用檢驗試劑與腫瘤標記產品,皆具有研發能量,部份廠商並已涉入個人化醫療與藥物基因體學之領域。
(四)商機與展望
我國受限於內需市場較小,資金不像國際大廠充裕等限制,逐漸發展出小而美,優質平價之產品線,建議可朝向體外檢驗之新興利基領域發展,我國血糖檢測產品之蓬勃發展,為可攜式之定點檢測產品之基礎,將檢驗項目拓展至血糖檢測以外之檢驗項目,提升我國IVD產品之廣度。
在資源整合面,則可整合產、學、研乃至於醫界,建立疾病與基因資料庫,結合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之應用,建立新的生物標誌研發平台。
二、抗體應用之抗體藥物篇
(一)抗體藥物發展現況
1. 市場
單株抗體藥物自1986年問世以來,截至2010年6月止,計有29個抗體藥物成功的於美國核准上市,由於極佳的臨床表現,又能逐步擴充至不同適應症,其市場急遽成長,2009年全球市場達355億美元,在生技藥品中占32%的比重,而在整體藥物市場中占4%。單株抗體藥物至2015年時市場可望超過600億美元。目前有200餘項抗體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單株抗體在整體藥品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
單株抗體價格高昂,其使用與國家及民眾的經濟力有關,其市場集中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2009年的單株抗體市場中,美國市場占48.2%。日本市場占8.8%,歐洲五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及英國)市場合占28.1%,中、印占2.1%,其他占12.8%。
2. 上市產品
批准上市的29項單株抗體中,有9項單株抗體於2009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銷售額前五大的產品(Remicade、Avastin、Rituxan、Herceptin及Humira)為市場主力,總銷售額277億美元占了單株抗體藥物整體銷售額的78.0%,MabThera/Rituxan、Avastin、及Herceptin三項為癌症藥物。其餘二項Remicade及Humira為自體免疫藥物。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還有Lucentis、Erbitux、Synagis、及Tysabri四項產品。
若以單株抗體的種類來看,上市產品可分為全長抗體(full-size antibody)、抗體片斷(antibody fragments)、及偶聯物產品(conjugated)。已上市產品多為全長及naked單株抗體,作用機制在於針對腫瘤生長或欲去除的免疫反應之生化因素來操控。上市的抗體片斷產品有:ReoPro、Lucentis、及Cimzia。Mylotarg則是目前惟一上市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但該藥因療效不佳而於2010年6月下市)。而Zevalin及Bexxar則為放射性結合單株抗體(Radio-labbelled antibody)。
早期的單株抗體主要為鼠源性(Murine)單株抗體,後來有人鼠嵌合(Chimeric)抗體的出現,進而推出擬人化(Humanized)抗體及全人類(Fully Human)抗體。目前上市的29項單株抗體,以擬人化單株抗體為最多有11件,鼠源抗體有5件,人鼠嵌合單株抗體有6件,全人類抗體則有7項。
3. 疾病應用領域
市場上治療用單株抗體以腫瘤藥物及自體免疫藥物為二大主流。在2009年單株抗體之銷售中,腫瘤藥物占50.5%、自體免疫占42.9%、其他僅占6.6%。銷售額前五大的產品中三項為癌症藥物,二項為自體免疫藥物。
4. 廠商
進行單株抗體開發的生技藥品公司有Genentech、UCB、BiogenIdec、Seattle Therapeutics、Amgen、Ablynx等,大藥廠對單株抗體十分看好,2008年Roche藥廠以468億美元的天價併購Genentech公司,主要是看上單株抗體藥物的潛力,藉以強化藥廠之優勢地位。除Roche藥廠外,進行單株抗體藥物開發的藥廠還有Johnson &Johnson、Bristol Myer Squibb、Wyeth、GlaxoSmithKline、Eli Lilly、Bayer等。
(二)抗體藥物發展趨勢
1. 市場
未來在新興市場經濟力提升及醫療保健支出增加的情形下,加上中、印等國對智財權的保護落實及癌症人口的增長,包括中國、印度,甚至巴西、俄國、墨西哥、南韓及土耳其等新興國家的市場成長率高於已開發國家,尤其是中、印兩國,複合年成長率將具二位數的水準。
2010~2025年間單株抗體藥物商業化成長依然強勁,一些現有的藥物如Humira及Avastin等在2010~2025年間會創造更高的營收,而藥廠和生技公司的研發線也很強勁,因之這期間會有更多的候選藥物獲准上市,對難以治療的疾病帶來臨床效益。
就疾病應用領域的市場成長而言,2009~2025年間的複合年成長率,以非腫瘤非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他類的12%為最高,而腫瘤類及自體免疫類均為4%。到了2025年,腫瘤類之市占率占42.8%,自體免疫類占39.1%,而非腫瘤非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他類占18.1%。非腫瘤非自體免疫的單株抗體之市場成長,是因為一些阿滋海默症、骨代謝、抗感染、抗病毒、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等的治療用單株抗體將於未來陸續上市。
2. 產品發展及研發趨勢
由於小分子藥品中的暢銷藥物面臨專利到期的威脅,加上生技藥品於適應症上的擴充,預估2016年全球前百大藥品中,生技藥品將占50%之多。2016年全球前十大藥品中,生技藥品更是囊括8項,其中抗體藥物占了6項,成為藥品市場中的主力。這6項抗體藥物分別為Humira、Avastin、Rituxan、Herceptin、Remicade、及Prolia,排名第十的Prolia是Amgen公司於2010年上市的骨科藥物。
目前研發中的單株抗體藥物,包括已上市產品如Avastin、Rituxan、Erbitux、及Tysabri在適應症上的擴充。還有新成分新藥的開發。在研發線上的單株抗體藥物,針對的疾病有腫瘤、自體免疫(第一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器官移殖、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在臨床試驗中的抗體中,全人類抗體的數量和擬人化抗體各占有40%上下的數目,未來的趨勢很明顯的將以全人類抗體為主流。目前的上市產品及後期開發的產品多為全長及naked單株抗體。但由於使用上的便利性、效果的加強性,抗體片斷藥物及聯結性藥物深具潛力。
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 Medicines Agency, EMA)於2010年11月18日公布了有關單株抗體生物相似性藥品準則的草案,公開徵求各方意見。未來數年間將有一些單株抗體藥物專利到期,在法規建置的情形下,開啟了相似性藥品的門戶,原開發藥廠將面臨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競爭。
3. 技術發展趨勢
目前單株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有兩大方向:一是改善抗體本身的功能,如:增加抗體依賴型細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及補體依賴細胞毒殺(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的活性,利用聚乙二醇修飾技術(PEGyaltion)增長抗體半衰期,利用抗體Fc區域醣化作用(glycosylation)基因工程技術改善抗體親和力及專一性。另一個主要方向就是朝著以抗體片段的形式發展,如單鏈抗體(scFv)、抗體臂(Fab)或甚至於更小的奈米抗體(nanobody),增加穿透力,增加醫療效果。
(三)我國與亞洲新興國家產業現況
由於單株抗體的治療效果及市場潛力,亞太新興國家,如韓國、中國大陸、及印度,也都進行單株抗體藥物的開發,但除了少數新穎藥物的開發外,多是以生物相似性藥物切入,期能快速創造營收並累積經驗。
中國大陸無論在研發及生產製造方面,均處於起步階段,以抗體藥物研發及產業化生產為主的廠商有北京百泰生物藥業公司、上海中信國健藥業、成都華神集團等。韓國廠商中,包括前十大本土藥廠的Green Cross及LG Life Sciences、知名化工公司Hanwha Chemical的製藥事業體DreamPharma、及全球第三大生技藥品代工廠Celltrion,均投入單株抗體藥物開發。在印度,Dr. Reddy為單株抗體相似性藥品的先鋒,所研製的Reditux(rituximab)是全球第一個核准上市的單株抗體相似性藥品;其他如:Biocon、Intas Biopharma、Zenotech Laboratories及Cipla等業者也逐漸踏入單株抗體相似性藥品開發之列。
至於我國,國內學研、法人及廠商已建置單株抗體藥物開發平台及能力,從事單株抗體藥物開發的有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及台醫生技、聯亞生技、台灣醣聯、中裕新藥、金樺生物、台灣東洋及合一生物、台灣神隆等公司。中裕新藥的愛滋病新藥技轉自美國Genentech公司,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台醫生技的自體免疫疾病用藥AbGn-168於2004年獨家授權德國的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進行臨床一期試驗中;聯亞生技與母公司UBI成功開發UBITh®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治療性疫苗,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已通過衛生署核准進行中。台灣醣聯生技於2008年4月與大塚製藥(Otsuka Pharm)簽署合作協議,經過一年的合作研發後,將抗體新藥GNX-8授權給大塚製藥。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在單株抗體方面,同時進行免疫疾病、抗癌及抗病毒藥物的開發,其生技藥品CGMP工廠,可提供臨床試驗級生技藥品的生產服務。
(四)商機與展望
人口高齡化、腫瘤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和新興市場的崛起,為單株抗體藥物帶來很大的商機。然而開發新藥純屬不易,通常投資大,研發時間長,對一般的創業者有一定的挑戰性和風險性。
單株抗體有很多優勢,比如與小分子藥物比較,治療性抗體的開發成功批准率比較高、專一性標靶的範圍很廣,與化療相比,單株抗體藥物的副作用較小,加上產品開發線豐沛及新適應症的延伸市場等均為其利基。抗體技術已經成熟,對新藥開發者而言,目前的挑戰在於了解疾病的作用機制,找出致病標靶來設計單株抗體,並需面對生物相似性藥品的市場競爭。
我國發展生技及製藥產業,自不可自外於全球趨勢。政府重視生技產業發展,加上投資者及業者對趨勢能確切掌握,有利生技藥品產業的發展。近年許多海外學人歸國,帶進了生技藥物開發技術,也新創了生技公司開發單抗藥物。在國內的學界的研發成果已有單株抗體技術移轉業界的例子,只是目前案源有限,仍需仰賴國外的技術引進以豐沛研發線。
在市場方面,因受限於國內市場,需與國際社群聯結,採取聯盟策略,在生技藥品市場中開疆闢土,及早取得競爭優勢。台醫公司及台灣醣聯公司的海外授權,均為成功案例。至於開發策略,是以新藥開發為主,針對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或偶聯物產品(conjugated)進行開發?或進入Bio-better或biosimilar?是不同的開發策略,需要廠商就本身的資源及市場規劃進行評估。
此外,單株抗體的製造需具備上游原料製造、回收及下游純化及配方的連貫性,除純度的要求外還要保持有效物質的活性,其製造專業度要求甚高。國內已有符合國際標準的臨床試驗級生技藥品工廠,但仍無量產級的工廠,後者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所必需。
總而言之,我們將強化新藥開發及生物相似性藥品的開發能量,累積生產製造及行銷的能力,創造出抗體藥物的巨額產值。